【下个1000亿】
2006年,中移动运营收入达到2853亿元人民币,税前盈利968亿元。就是说,中移动每天的收入约为8亿人民币,而它每赚3块钱,就有一元利润。
王建宙认为这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是让没有手机的人用上手机,让有手机的人更多地使用手机。”
他之所以有此底气,很大程度上源于2006年中移动在中国农村市场的成就,以及农村市场持续表现出的发展潜力。
和发达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接近于100%的手机渗透率相比,全国平均渗透率仅为34%,中部地区为24%,而偏僻的农村渗透率只有14%——这意味着中移动在七亿人生活的农村地区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头。
而且,不要低估农村市场。至少从两方面来说,它有着很大的市场价值。
其一是,因为农村本身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的特点,无线运营商进入农村的成本远远低于固网运营商。即使小灵通,因其技术局限,最多也只能进入到城镇市场。但GSM的基站覆盖范围要大的多,只要完成相应数量的基站投入,其运营的边际成本就极为低廉。也就是说,做到每分钟成本只要低于每分钟收入,中移动深入农村市场就有利可图。
早在几年前,出于普遍服务考虑,中移动已经开始加大对于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现在加大对这一市场的经营可谓水到渠成。
其二是,农村市场的增值潜力实则巨大。此前的悲观论调称,由于农村消费者的语音话费普遍较低,农村市场的拓展会将导致中移动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大幅下降。但事实情况是,中移动在2006年ARPU增长了1.1%。那些手持低至280元诺基亚、摩托罗拉低端手机的农村消费者除了打电话之外,对中移动推出的音乐下载,短信息和手机铃声同样感兴趣,比如中移动特意推出的用短信查询城市市场蔬菜价格的短信服务。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完成了在2.6万个偏僻农村的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而2006年上半年,它有一半的新增用户来自于这里。
“以前大家对低端市场不够看好,这被证明是个错误”,一位电信业分析师表示,“过去大家习惯于把电信业务看做utility(公用设施),但现在已经看到,它更像消费品行业。 这种转变的好处再明显不过,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消费品业比拼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品牌及产品的市场渗透程度。这才是王建宙最为担心的话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