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前往达沃斯之前,王已经开始发言了。读过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关于2007年论坛的主题词后,王针对其中的一个新词“Googlization”发表了自己观点:比“世界的Google化”更重要的,是“世界的手机化”(Cellphonization),“我们所有人的眼睛、耳朵、嘴都被手机延伸了”。据说,他的建议得到了施瓦布的认同,对方已经在不少场合同时提及这两个词汇。
提示: 这些观点都是王本人用英文表述的。语言能力,这个阻碍多数中国企业家成为全球商业领袖的痛点,对于58岁的王建宙而言并不是问题。他说自己的英文训练来自于1980年代初跟外商谈判的经历,“被逼出来的”。即使到现在,他仍坚持阅读Fortune和Business Week。
这一切是否与你此前预想的王建宙—— 一家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总裁,以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颇为不同?
而让他越发可以被称为“环球企业家”的,还有他的工作日程。结束了达沃斯的论坛,他用了近一周时间拜会了东欧各国的电信运营商。“没有特别目的,只是普通的考察”,王说。2月初回到北京,休整仅一周时间(他在这期间接受了《环球企业家》杂志独家专访),2月12日,他又飞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完成对巴基斯坦第五大移动电话运营商巴科泰尔(Paktel)88.86%股份的正式交割。关于这一交易,王的概括是:“这是我们2年努力的第一个成果。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大多数中国公司而言似乎过于平淡了。但王和他所率领的中国移动的表现,让全世界难以忽略其存在。
至今,其用户总数已经达到3.1亿,超过美国总人口,更为让人瞠目的是,中移动的每月新增用户仍保持在500万这个量级上。于是,其股价从年初的37.75港元涨至年底的67.35港元,市值增长了78%,成为了市值全球第一的电信运营商。比起2004年底王刚到中移动时,公司的市值更是翻了3.5倍。
相对于广受追捧的中移动,王建宙获得的关注要少上一些。这不是一个喜欢突出自我的人。他接受采访,但并不多。多数场合,他都会小心翼翼的避开关于他个人的种种问题,比如他喜欢手机上的何种应用,或者他最欣赏哪一位世界级企业家,因为,“我喜欢什么并不重要,一个职业人不能只依靠自己的感受来做事情。”他那宽阔的办公室也符合这一风格,除了常规的桌椅,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品。唯一显眼的陈列品是临墙摆放着的一系列照片:王和戴尔电脑CEO迈克尔·戴尔、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费奥瑞娜、摩托罗拉CEO艾德华·詹德等十余名企业家站在一起,却几乎没有他与政要的合影。
他说自己“是个静态的人”,“说不上热爱风险”,惯于通过“长时间思考才做出决策”。但难以掩饰,他精力充沛,对一些话题有着巨大的兴趣。比如他乐于和他所交往的大公司CEO们探讨互联网的未来,话题涉及此处,任何人都能感觉到他突然释放出的兴奋感。但同样令人惊讶的是,在苹果电脑推出iPhone的第一个月里,他竟然对此毫无关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