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儿的对象,父母各执一端。父亲王守金一见就喜欢,说他人踏实,靠得住,一来家就帮着干活,打煤球;而且是大学生,很有前途。母亲李桂兰虽然觉得他长相一般,有一点却让她很满意:可以入赘王家。1970年于怀明和李学琴结婚后,虽然没有正式入赘,但他们的孩子却是以爷爷奶奶称呼老两口;王守金生病过世,于怀明也是以儿子的名义替他养老送终。
家庭主心骨开始转移
王家人都承认,自从这个家庭有了于怀明,就开始蒸蒸日上。他大学毕业在中学教书,业务强,不久就张罗着把小房子换成了好一点的房子,后来又换成了两套两居室。换房子终于让李桂兰扬眉吐气,再也不受邻居的欺负。这个家的重心,渐渐转移到长女婿头上。
之前的很多年,王家的核心都是李桂兰,从来说一不二,连第一个孩子都要跟她姓;在外面也是争强好胜。两个孙女至今还记得一幕:当时李桂兰已经年过五十,仍然风风火火,手脚麻利。有一天,她照常在厨房升炉子做饭。烟越来越大,她去看烟筒,被堵住了。李桂兰可以肯定是邻居干的。烟筒的烟有时跑到他家去,两家为此没少吵架。她气冲冲地砸隔壁的门,要找他们拼命。对方一直不吭气,李桂兰便坐在门沿上骂了一下午,从祖宗八代骂到鸡鸭猪狗,骂得行云流水,惊天地泣鬼神。
李学琴下班回来看见,埋怨她:你怎么又骂上啦,也不注意点形象,孩子看见像什么。她理直气壮地说,我怎么不骂?我们家又没个男孩,老头子又不管事,我不骂还不给人欺负死!
李桂兰小时候是个苦孩子,家里孩子多,她11岁就开始背着麻袋沿街卖盐。她的父亲被抓到日本当劳工,音讯杳无,母亲养不了她,便把她送到王家做了童养媳。李桂兰天生男孩子气,爬墙上树、捉蛇打鸟,加上大十岁的“哥哥”王守金的庇护,经常闯祸。
王家是中农,王守金一直在城里开纺织机器、做帽子,家境不错。但王守金太老实,快三十了还没媳妇,父母才给他找了个小十岁的童养媳。对这个小童养媳,他从不说一个不字。一辈子,他似乎就做了一回主,而就是这一回主,改变了王家后代的命运。
山东是1949年6月解放的,一解放王就让媳妇也到城里来。李桂兰二话不说,就带着两岁的女儿到了城里。她再也不愿意一个人带着孩子在乡下受人欺负。一家人租了间小房子,丈夫在工厂做帽子,她凭一手绣花手艺找了个绣戏服的工作。1956年,二女儿出生,终于姓了王。
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一度是老两口的心病,随着于怀明加入这个家,这个缺憾变得不再那么明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王家,无论外界怎么风云变幻,关上门却自成一统,是一个因子女成人而显得蒸蒸日上的小家庭,和当时无数个中国家庭一样。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