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人为本”说开去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还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是目的,“依靠谁”是动力,两者是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的统一体。只讲目的,不讲动力,或者只讲动力,不讲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这说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观念。这既是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根本路线的体现,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
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人本”思想是很有市场和位置的。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有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唐太宗也对此做了阐释:“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这种“人本”思想是相对于“君本”而言的,是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对这种“人本”思想的最好注释。以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为例,不论是文景时期出台的一系列“与民休息”政策,还是贞观年间的“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其目的都是为了稳定和加强对民众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一些看来对民众有利的措施,实则对统治阶层更为有利。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权、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西方的“人本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追求,在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同时,“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工作层面,我们也讲“人本”,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它和历史上的“人本”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从性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我们讲“人本”,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具体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就要牢牢抓住“人”和“本”这两个关键点。这个“人”是指包括社会各阶层劳动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组织工作是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以人为本”的核心放到组织工作当中,就是要以人才为本、以干部为本、以党员为本;就是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始终关注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真正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来看待,确立党员、干部 、人才在组织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谋事、处事、办事都要“见事想人”;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满足党员、干部、人才的现实需求入手,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是要尊重、引导和保护好广大党员、干部、人才的正当需求,实现、维护和发展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社会尊重的荣誉感。总之,就是要通过实施一系列为党员服务、为干部服务、为人才服务的具体措施,充分调动的激发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目的。(郝卫东)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