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备战“充电”:学得快乐
“最开始是送大四的师兄时,师兄建议说学一门二外,一定要有特长,有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后来就开始学了。”小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大三学生,自05年十月份开始学习日语。每个周六早起上半天课,他上的那个班刚开始有六七十个人,到最后一节课时不到十五人。他很庆幸自己是那十五分之一。“掌握一门或几门二外,具体说是日文要考过二级,让自己在毕业时能够开开心心的离开学校。”小强的目标很实际。
这个寒假他打算在新东方报名日语二级班。现在他每天的功课是把学过的知识好好的梳理一遍,以便开课之后能更好的深入学习。
当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于校内学习,转而热衷校外充电。一项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班。从大学生最热衷的外语、计算机、驾照“三大件”到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等专业性较强的行业资格考试,更不要说PETS、TOFEL、GRE、IELTS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随着证书认证的普及,各种社会考试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相应各种培训也在大学校园里热了起来。
也有部分学生报名参加网球、书法、驾校等培训班。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的阿华今年大三,考试结束当晚她就乘飞机飞回家乡,参加父母为她报名的驾校培训。阿华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多一个证书就多一分就业的机会。”
点评:各种形式的假期“充电”既充实了寒假生活,又提高了自身素质,也为应对日后就业和走进社会做准备。
受访同学对学习的目的有着“多元化’的理解;较现实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为了就业、出国、考研,使自己将来生活有保障。观点本身无可厚非,但当考证风越刮越猛,拒绝跟风、克服从众心理,理性对待考级考证,避免沦为盲目“考证热”的牺牲品变得尤为重要。毕竟,当人们在追求自身发展或多或少带上功利的色彩时,学习作为一个充实自己,完善自我的过程应该从个人角度获得尊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