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学业优秀的陈云华因家贫不得不含泪离开了仅念了一年的初中校园,进深山老林打柴,学打铁,走街串巷当补鞋匠,替人盖房,七十二行,行行谋生的路陈云华都试过,唯独竹编,总是让他爱不释手。经过几年编竹器卖竹器的磨炼,陈云华很快操练成远近闻名的“陈篾匠”。
1968年陈云华招募村上的30多名能工巧匠办起了第一个竹编作坊。尽管所编的产品销往美国,他们只能挣工分,所赚得的钱为村上买了三台手扶式拖拉机,这种紧张劳累又其乐无穷的劳动,一直持续到1973年。期间,陈云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全县30余种竹资源进行了调查,买了相机,拍摄了上千幅照片,还遍访了著名蔑匠,学习和钻研磨刀、用刀、选竹、划篾、启篾、染色的技巧。苦练几年,竹编技术越发精湛的陈云华成了县里的竹编“名匠”。他的绝活是:可以将一片篾条剥成24层“纱”。
不久,青神县外贸公司成立,因要出口大量的竹编、食品托盘,拟在全县征集能工巧匠。陈云华得到消息立即行动起来,他在一天之内,从选竹、划篾开始,一口气编了8个形式各不一样的成品并送到了外贸公司。外贸公司对其高超的技巧赞不绝口,一时间,陈云华名声大噪。于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他的门下拜师学艺。而早在1975年,陈云华从培训班结业后,就被南城乡选为成人教育老师,主讲竹编技艺。从师近30年来,陈云华培训了5700多名学员,优秀的竹编师就有160多人。
1984年陈云华将竹编培训班的骨干召集起来,办起了中岩竹编工艺厂,主攻中、高、精档竹编工艺品。正当陈云华踌躇满志之时,一场意外的大火把陈云华师徒的全部心血付之一炬。120多名学员也走得寥寥无几。火灾,使还在摇篮中的竹编厂几乎一蹶不振。
面对大火的洗礼,陈云华默诵着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西南北风”,顽强地从废墟中站起来,继续竹编生涯的搏击和奋斗。十多年的锤炼和阅历的丰富,陈云华终于明白,青神竹编虽有悠久历史,如果不改革不创新,只停留于实用型层次势必被日益发展的化塑产品代替。空有丰富的竹资源,等于捧着金碗挨饿。时代在前进,竹编制品的发展必须加重文化艺术含量,才能成为兼观赏、实用又具有高品味文化内含的艺术品,从而获取常人难以企及的高附加值。灵感一至,柳暗花明。陈云华开始创新产品,改革工艺,主攻适合旅游市场的平面编织。他不断地吸取古今竹篾艺人的精华,借鉴木刻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名人书画、名胜风景、碑贴移植到平面竹编上。同时,把平面竹编由单一记扇面、餐席引入中堂、挂屏、对联、花鸟草虫、飞禽走兽、山水画图。经过他的巧手用竹一编,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从而使竹编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台阶,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