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经历
1944年7月
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士(B.S.)学位。
1946年9月1947年12月
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8年1~6月
美国圣路易城华盛顿大学研究院学习。
1948年7月~1951年3月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
1948年9月~1951年1月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9年9月
获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M.S.)学位。
1951年
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师从C.D.Beckmann教授
1951年9月1日~1952年6月
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及朝鲜金日成大学进修生讲授物理化学课,招收第一名研究生方国光;兼任燕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并为物理化学研究生开设量子化学课。 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理科合并调整为新的北京大学与东北人民大学的理科,开始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讲授物质结构课。
1957年9月
出任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开始讲授原子核物理导论、萃取化学。
1959年2月
讲授核燃料化学。
1965年10月
应复旦大学化学系邀请,为全国无机化学教师讲高等无机化学课。
1976年6~7月
到上海耀龙化工厂主办串级萃取理论讨论班,有中科院、冶金部、高校和主要稀土厂的技术骨干100余人参加,为串级萃取理论在全国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对我国稀土工业发展影响深远。
1981年2月
开设高等无机化学课
1985年9月
第二届中国稀土会议大会副主席,兼程序委员会主席
1986年10月~1999年9月
北京大学成立稀土研究中心,任主任。
1991年4月
山东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1993年7月
浙江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1993年9月
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