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亮口述 黄杨木整理
故事背景:
本文主人公曾是声名赫赫的“云鹏考研”的一名普通员工,在“考研教父”芦云鹏的公司里工作多年。芦云鹏东窗事发后,良心驱使他勇敢地站出来,揭露考研培训市场的种种黑幕,以警示世人……
笑傲考研江湖,
繁荣的表象下污秽涌动
2000年6月,我从郑州一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应聘进入云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云鹏公司,我读大一时就知道它的鼎鼎大名,公司开办的考研辅导业务在河南省一枝独秀,在全国也赫赫有名。
我被分到外联部上班,公司为我提供住房,月工资2000元。对于一个大专毕业生来说,这是不错的待遇。一个星期后,我见到了自己最崇拜的人——公司老总芦云鹏,芦总的传奇经历在郑州被传为佳话。
芦总出生在河南许昌农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在两次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商机。那时他是一文不名的打工仔,没有任何背景和资源,靠300元起家,在考研培训市场里纵横驰骋。短短几年时间,云鹏文化公司从一个人的“皮包公司”成长为拥有千万资产、员工过百的文化产业集团。
30岁的芦总气宇轩昂、成熟干练、没有一点架子,亲切地拍拍我的肩膀,鼓励我好好干。这让我受宠若惊。
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延请各大高校的名师和公司的宣传。每年暑假和寒假是公司最繁忙的时期,考研培训的“基础班”、“强化班”、“冲刺班”一个接一个,公司绝大部分利润就靠这几个月赚取。6月中旬,芦总交代我们外联部尽快拿出宣传广告。我和同事们绞尽脑汁,写出了一份还算是客观的广告文案,然后把文案交给芦总。这个广告在郑州各大媒体打出来后,我意外地发现里面的文字与原稿出入很大,例如有的数字就夸大了成倍:考研通过率原本是30%,被芦总改为75%;老师押题率原本是40%,也被改为87%。我质问公司里的一个“前辈”:“怎能这样改?这样做不是蒙人吗?”那“前辈”白我一眼,说:“你真幼稚!不这样写能有生源吗?在这里,不该问的千万别问!”我听得一愣一愣的……
因为公司已经拥有一定的知名度,我们请授课老师远比芦总创业时容易得多。听说芦总当初为了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在别人家门口整整坐了一夜,还被当作踩点小偷赶走过。
7月15日,公司暑期的第一场英语辅导班开课。然而就在头天晚上,原本说好的一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妻子突发急性阑尾炎,当天晚上赶不过来了,而他又没有订上第二天的飞机票。这可怎么办?芦总急得脸都白了:“现在报名的学生就有3000多,都是冲着他的名气来的。他来不了,这场子不就砸了吗?”他果断地给名师打电话,让他次日一大早包机过来,费用由公司承担,他的授课费分文不少。包机?我吓了一跳:这要花多少钱啊,芦总太有魄力了!
次日下午3时,英语辅导班在省体育馆开课,原本报名的有3000多人,临时又来了1000多人,偌大的体育馆人山人海,连甬道里都站满了人。每个人的听课费是200元5堂课,公司发给每个学员一张听课证,也不用给他们开正规发票。就是这个班,公司的毛收入有100万元,除去场地费、授课费和包机费等各种开支,公司净赚65万元,真正是日进斗金!这样,一年下来,公司赚三四百万元不成问题。
这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增大,许多人把考研当作另一条出路,考研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爆。到了寒假,又一次办班高峰到来。为了抢生源,公司派我和其他三个同事去开封开拓市场。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