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春节后,高晓飞不再抽搐了,可他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在语言、动作及反应上都慢上几拍。医生诊断高晓飞是脑神经受损,引发智力障碍,最好的治疗方案是以药物修复脑神经,辅之以康复功能训练。
王姬了解到,1~6岁是智障儿童康复的黄金时期。为此,她推却了几乎所有的戏约,想方设法给儿子“增智”。在北京的一家著名医院里,王姬心急如焚地说:“我愿意用我的脑子去换我儿子的脑子,只求儿子一生健康、平安。”
医生反过来安慰她,要她正视现实,让孩子从小就融入到社会中去,依靠群体的力量,促成受损脑神经的修复,这比药物还有效。
医生的话犹如给了王姬一根救命稻草。此后,王姬一边带着儿子到处求诊,一边纠正儿子的走路姿势,帮助儿子练习发音,抓住一切机会与儿子交流。
到了1998年,高晓飞仍不能连贯地喊“爸爸”、“妈妈”,连吃饭、穿衣、上厕所都要人照顾。王姬一遍遍地教儿子喊“爸爸”、“妈妈”,直教得自己口干舌燥说不出话来。她还拿出自己和丈夫的婚纱照给儿子看,可高晓飞无法集中注意力,只看了一会儿就跑去玩耍。
王姬认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有助于开发智力,所以儿子去玩时她很少阻拦。岂料大人稍不注意,高晓飞就惹出乱子:他不会游泳,但只要看见水就跳下去,有几次差点儿被淹死,幸亏路人发现把他救了上岸。每次,王姬都忍不住抱住浑身湿漉漉的儿子号啕大哭。后来,她不敢让儿子去戏水了。
有一次,高晓飞爬上高高的游戏架,笑呵呵地一撒手跳下来,当场碰伤了额头,鲜血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他倒在地上“哇哇”大哭。随后赶来的王姬目睹了这一幕,赶紧跑过去抱起儿子,急匆匆地朝医院奔去。医生处理伤口时,高晓飞又哭又闹,王姬一直将儿子搂在怀里,又哄又劝,竟被儿子尿湿了裤子……
儿子经常“添乱”,真是防不胜防,令王姬烦恼不已。有时,高晓飞觉得家里没意思,就溜出去玩,看见别人手中的东西,只要喜欢就会冲上去抢。为此,高晓飞没少挨别人的白眼,连随后赶来的家人也经常跟着遭骂:“怎么教孩子的?真是没家教!”
为了给儿子治病,王姬和丈夫把过去的积蓄差不多都花光了。无奈之下,她再次选择了回国拍戏,而丈夫则继续留在美国做生意。
每次拍戏前,王姬都要认真地把一对儿女托付给自己的老母亲。老母亲说:“你安心地去吧,家里有我呢。”王姬说:“我是人在片场,心在家里。有什么事情,您尽管打我的电话吧。”
1997年起,王姬再次复出,玩命地拍戏挣钱。王姬在青岛拍摄电视剧《情证》时,有一场抢救孩子的戏,王姬从四层楼上跳下来,致使两根肋骨骨折。为赶时间,她打上石膏又上场了,圈内朋友问她为何如此拼命,她说:“为了儿子,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也愿意!”
王姬在拍片之余,总是到处奔走、打听,对于朋友介绍的老中医或报刊上任何一个治智障儿的广告,她都不放过。
2000年底,王姬在北京拍戏时,听朋友说,深圳海洋世界在尝试对智障儿童进行海豚康复助疗,效果不错。她大喜过望,利用拍戏的空档,飞往深圳考察。
在深圳海洋世界海洋馆里,王姬看到许多智障患儿在与海豚亲密接触。海洋馆的负责人告诉她:聪明的海豚能发出2万赫至10万赫的高频超声波,能对智障患儿的脑神经产生良性的强烈刺激,能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这让王姬看到了希望。
一个月后,王姬推掉戏约,带着儿子从洛杉矶飞抵深圳。初到海洋馆,高晓飞害怕身躯庞大的海豚,吓得直往后退。王姬再三鼓励他靠近海豚,说:“晓飞,不用怕,靠近些,再靠近些……”
渐渐地,海豚激起了高晓飞的好奇心。王姬伸手做示范,让儿子学着伸出双手,试着触摸海豚的尾巴、嘴巴和身体。海豚很友好,不停地发出“嘎嘎嘎”的叫声。王姬又让儿子把脑袋贴近海豚,听海豚的叫声。可过了不一会儿,高晓飞就不愿意再听下去了。王姬哄道:“晓飞,要听海豚医生的话,多听听它的叫声,就会变得聪明……”
经过短短几天的“海豚疗法”,高晓飞有了可喜的变化,不仅能跟着妈妈说“人”字,而且能在妈妈的掌心上写一撇一捺。
此后,王姬从美国飞回国内拍戏,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带着儿子去深圳看海豚医生。每次治疗结束后,王姬都让老母亲带着晓飞回洛杉矶,自己投身剧组。晓飞进步很快,大洋那边的电话不断传来好消息:他能说出完整的一句话了!他能自己上下楼梯了!他会与陌生人沟通了!他学会游泳了!……
如果王姬在外拍戏时间太长,回到洛杉矶的家里时,高晓飞看见她还会很不好意思——缩到外婆的身后,双手紧紧拉住外婆的衣角,露出个小脑袋偷偷地看。等到慢慢熟悉妈妈了,就会冲过来翻王姬的包,一边喊着:“我要小汽车,我要小汽车!”当他看见玩具汽车时,就会突然伸出双手紧紧抱住妈妈,母子相依的场景令人动容……
在王姬看来,儿子点点滴滴的进步比自己拿到金鹰奖更有意义。每次拍完戏,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里,着手教儿子洗衣、刷碗、洗鞋、煎蛋、煮面等。他上手很慢,可王姬总是手把手地教,直到他能独立操作为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