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勾画出一幅重阳登高和佩戴茱萸的风俗画卷。茱萸香味浓郁,重阳节佩戴茱萸既可以避邪求吉,又可以抵御秋天寒气。民间还在院子或井旁栽种茱萸,以避邪驱毒。
重阳佳节,菊花盛开,赏菊饮酒,成为重阳节的一大快事。《东京梦华录》记有“九月重阳,都下赏菊”的盛况。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气味芬芳,品质高洁,金秋九月盛开,品种繁多,争奇斗艳,可谓美不胜收,因而九月又称“菊月”,重九也叫“菊花节”。关于赏菊饮酒,当属晋代的陶渊明最为有名。据说重阳节陶公家中无酒,便坐在庭院的菊花丛中,迫切地等待太守王弘差人送酒来,此事成一段佳话,被后人吟咏不绝。唐代诗人陆龟蒙有“正被绕篱荒菊笑,日斜还有白衣来”的诗句,就描绘了此情此景。菊花酒是把菊花放入酒中泡制而成的一种酒,唐宋时期重阳饮菊酒已蔚然成风。
宋代词人李清照《醉花阴·重阳》云: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一个“愁”字定了基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重阳孤独一人赏菊的凄凉心情。
毛泽东咏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诗中充满了雄视千古的豪迈情怀,成为不朽佳作。古往今来灿若星海的咏菊诗篇为重阳佳节增添了绚烂的文学韵味。
九月初九,出游登高、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同时还要吃重阳糕。重阳糕是由汉代的“蓬饵”发展而来,唐代时称重阳糕。“糕”与“高”谐音,蕴含着步步高之意;此日无法登高的人遂吃重阳糕代表登高,以弥补心中的遗憾。明清称之为“花糕”,上缀栗子、枣子,斑斓如花。民国年间,重阳糕的糕面印双羊,取“重阳”之意。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并请出嫁女儿回家省亲食糕,故重阳节又称“女儿节”。
重阳吃蟹也是人们又一习俗。秋风一刮,螃蟹膏黄肉厚,正可一饱口福。而今重阳节已与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取“久久”长寿之意,又因九为阳之极,象征长寿,因此重阳节又被定为“老人节”。有的地方还有重阳祭祀的习俗,如胶东祭财神,长岛祭祖,各行业祭祀行业神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