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真观,金代泰和年间(1201~1208年)由全真教道士邱志园、范志明创建。邱、范殁后,同业王志深、李志清增筑之,凿池引泉,初具规模,官名为“洞真观”。元代宫廷封道观为“护国神虚宫”。明万历皇帝赐名“隆寿宫”,敕建“保国隆寿宫石坊”,并颁发《道藏》经一部480函。至此,洞真观进入鼎盛时期,“楼殿岿崇,金碧辉荧”。清代以来,渐趋衰败。
该观坐北朝南,各殿依次建在同一中轴线上。大门在南,为木质牌坊,四柱三楼式。门内架石桥,名曰“更鸡桥”。桥北是玉皇殿。殿内塑玉皇大帝像,头戴九旒冕冠,两侧侍者各四,手持枪、刀、火、旗。殿前右侧为龙王殿,明正统十三年(1518年)重修;殿内有泉,门外两侧刻楹联:“一派水声流不尽,四围山势欲飞来。”左侧为“虎神殿”,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修建。玉皇殿院内古柏众多,浓荫蔽日,其中13株尤胜,俗称“十三太保”。殿东院外,有建观之初所植银杏一株,树干挺拔,高达30米,胸围6.5米,冠幅近40米,枝叶繁茂,禽鸟啁啾。树东有泉,名“清泠泉”,泉上有听泉台,台上筑“清泠亭”,因在志仙峰前,又称“志仙亭”,上刻对联两副,其一联曰:“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
北出玉皇殿,拾级而上便是“娘娘庙”,祀碧霞元君。娘娘庙后为“真武庙”,庙内原祀北方玄武七宿,其对联曰:“一柄皂旗遮日月,七星宝剑照乾坤。”出真武庙,最北端宽广的石级上昔日有三元殿,亦名三元宫,内祀天、地、水三神。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山东布政使朱锡爵题写门额“灵照三界”。殿左侧有观音堂、吕祖庙、青帝宫,今仅存青帝宫。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