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流状”和“块状”的组合是近年“春晚”的常态,今年的“春晚”大家认为的缺少特色,其实就是这种“流状”和“块状”的结构的稳定化的结果。这种稳定化其实是缺少特色的,但也是“春晚”在一种它近年来遇到的关键性的矛盾的展现。这种矛盾是一方面“春晚”二十多年来形成的“全民性”和它面对的观众的趣味的前所未有的“分众化”之间的难以弥合的矛盾。“春晚”的设计是面对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它是总体性的,但现在无论我们从年龄到社会分层的趣味已经极度地难以被总体化了。所以春晚在试图让所有人满意的时候,其实难免让大家都不可能完全满意,或者甚至不满意。这种照顾到所有人的不同趣味的“块”,其实必然不能让大家都完全满意,但目前春晚凝聚我们的共识的功能还依然存在,在趣味方面的众口难调就是它的必然的宿命。它的观众是“全民性”的,但它现在却不可能象“超女”或易中天那样有狂热的“粉丝”;它有最大量的观众,却没有痴迷的观众;它有必然在年三十观看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其实也是它的弱势。这就是春晚的现状,也是我们的期待和春晚的现实之间的必然的差距。央视还是要求它是全民性的,我们观众也要求它是全民性的,但其实现在“全民”的“大众”其实已经有了复杂的变化。
这里还是要提到赵本山。今年的节目虽然未必让大家满意,但他的表演的乐趣和对于人性的体察的能力仍然是其他人不可企及的。他可能在这个关于“鸡”的滑稽小品里没有什么超越自己的表现,也还没有达到他的最高水平,但他还是无可置疑的“小品王”,他的举手投足以及宋丹丹的绝妙的配合还是“春晚”的最后的王牌。他们仍然有对于人性的把握力,也还有自己的功力,这些还是春晚的“全民性”的光彩的所在。所以,赵本山还是春晚在“伴音伴影”时代的难得的“目不转睛”的一个“点”。其他小品的更加贫弱的表现其实是说明现在中国的文化中的喜剧性因素已经越来越转移到了以网络为中心的“草根”的话语中了。
现在看来,其实“春晚”已经不可能再造八十年代的辉煌,时代已经不再给它这样的机会了。它不再是年夜饭的大菜,却还是不可缺少的围碟。今年的春晚已经过去,不管我们说什么,到了明年我们还会让它成为我们的“伴音伴影”。,这是我们的人生里不可缺少的点缀。如果没有春晚可以看,甚至没有春晚可以批评,我们会觉得过年多少变得单调。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