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集
在公安局里,汪卫明和夏云很亲热地见面了。汪卫明汇报一切顺利,那个女人已经离开广州回香港,自己亲自送她上的火车。女人留下的联络方式,是在火车站候车室留言牌上写给十三舅的留言纸条,第一次是在这个星期天,然后两天一次。夏云分析,从时间密度和方式来看,接下来台湾方面的任务很可能时间比较紧,而且从留言纸条这种单向方式看,十三舅可能只是一个“搬运工”。她要求汪卫明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尝试突破单向联系的规则,自己会派人立即监视候车室的留言牌。夏云并说,自己已经联系过福建的公安局,他们查找的结果是当地根本没有梁婷婷和哥哥的信息,估计二人身份是伪造,因此,汪卫明对梁婷婷的怀疑是正确的,要汪卫明一定小心,因为他见过梁婷婷。
香港咖啡馆,冯友恒在店内与陈威廉闲聊,关注着街边露天座位上的唐昌裕和返回香港的女人。等女人走后,冯友恒来到唐昌裕跟前。唐昌裕汇报一切正常,十三舅应该没有问题。冯友恒松了口气,随即在一张咖啡馆的便笺纸上写下一段文字,让唐昌裕安排在晚上10点的电台节目中准时播出,有限唤醒黑熊。冯友恒离去后,唐昌裕思索片刻,在冯友恒留下的纸条上添加修改起来,并阴险地一笑。
几天后,候车室留言板前,一个男人在上面留下纸条以后离开。在一旁监视的吴克看清那是留给十三舅的字条,立即和陶锦跟踪而去。最后发现那个男人进入了小街边上的一家木材加工店。
星期天。杨影正在家里弹钢琴,电话响起以后,孔志国接过电话,却吃惊地发现电话那边只有哭声,然后才听见梁婷婷哭着问他:你能否来看看我?孔志国装模作样说了几句以后挂断电话,对杨影谎称单位有事情,然后出了家门。
公安局里,一个市委统战部的人找到局长彭光勇,说对台广播电台来本市采访了解成功改造的台湾特务的事迹,看上了几年前投诚的梁华全,并展示有关文字稿件,询问公安局对此的意见。彭光勇看了看那些文字,立即痛快地给予肯定答复。并说台湾方面一直宣称梁华全已经被我们枪毙了,现在正好戳穿其谎言。
星期天的幼儿园空空荡荡。孔志国一进梁婷婷的宿舍,梁婷婷便哭着倒入他的怀中。孔志国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急忙关切询问。梁婷婷哭着说,她得到消息自己唯一的哥哥已经去世,自己再也没有亲人了,心中的悲苦伤感无人可以倾述。孔志国百感交集,连忙耐心抚慰。
晚上,在行进的吉普车上,汪卫明告诉夏云,纸条上的留言是让立即准备一个安全房,但用途不详。夏云说此事交给她来办。并告诉他留纸条的人已经被锁定,汪卫明问此人是否黑熊,夏云说直觉上不像,并让汪卫明好自为之。汪卫明问起去海南岛的宋涛和佳佳有无消息,夏云说宋涛来信,赵志强病情严重,暂时无法回广州,所以他和佳佳还会在海南多呆几天。
公安局里,彭光勇召集,夏云,汪卫明,吴克来到办公室,传达了北京林然部长的亲自批示,林然同意局领导制定的行动方案,要求最高目标是吸引冯友恒入境并将其抓捕,最低目标是挖出黑熊。吴克汇报,对于木材店的监视并无结果。夏云也提出,木材店的男人不应该是黑熊,甚至也不应该是小特务,建议立即突击审查。彭局长同意了。
次日早上,木材店里的男人起床后正蹲在街边漱口,吴克和陶锦将其叫入店中询问。男人一脸茫然,说自己那天是去车站送一个亲戚,站外一个女人给钱委托他放置的纸条。吴克和陶锦面面相觑。
黄昏的时候,梁婷婷大大方方地敲响了孔志国的家门。孔志国兴奋地开门迎入,桌上已经摆上几样简单而精美的菜肴。梁婷婷进来以后环视并赞叹孔家的温馨,很天真地说自己以为是受邀和孔志国夫妇共进晚餐的。孔志国告诉她杨影今天已经去部队慰问演出了。梁婷婷变得十分活跃,并且弹奏了一首钢琴曲,孔志国在惊讶赞叹之余,情不自禁地从背后搂住梁婷婷,梁婷婷也半推半就了。
白天,火车站候车室外,陶锦正在询问一个车站广场的女清洁工,因为她也刚刚在留言牌贴上了给十三舅的字条。清洁工说自己是受一个姑娘委托留下纸条的,那姑娘说自己有急事,所以请其帮忙。汪卫明正好从旁边经过,他向陶锦投去询问的目光,陶锦暗暗对他摇头。
汪卫明来到留言板前,取走了留给十三舅的纸条。
公安里,夏云向彭光勇汇报,在火车站两次都是一个女人委托留言,也许可以由此判断黑熊是个女性,并提议让那两个人前来公安局协助进行摹拟画像。彭局长同意,并询问了给十三舅的纸条内容。夏云告诉说,字条是让十三舅打扫房间准备迎接亲戚到来。彭局长询问十三舅的安全房是否准备好,夏云回答肯定。
香港的晚上。唐昌裕驾车把特务老万送到一个和大陆接壤的山坡下,唐昌裕叮嘱老万,背包里的东西是最新的间谍设备,从“狐狸通道”过去后,暂时只能与黑熊发生联系。等到冯友恒到达广州后,再由冯友恒决定是否让其与十三舅发生联络。老万疑惑地问,狐狸通道是否安全,会不会是让自己为冯友恒“扫雷”。唐昌裕笑着说,就算真是“扫雷”难道你能有其他选择?老万背上装满器材的背包,下车离去。
公安局,一个公安画师将两幅画好的摹拟像送到夏云面前,两幅画像却大相径庭。夏云正在沉吟,吴克提出是否委托放置纸条的是两个不同的人。陶锦反驳说,女人看女人和男人看女人一定会有所不同,因此仍然可能是一个人。夏云同意陶锦说法,提出让画师认真回忆两目击者的描述,尝试由自己综合两张画像的特征构成一张画像。画师表示为难,夏云鼓励说不妨试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