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娘家很贫穷,使他母亲在丈夫面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相反是奴仆般的呵斥和轻蔑。毛泽东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处于这样矛盾的旋涡之中,不可能没有判断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自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看到非常关爱自己的仁慈的母亲经常受到父亲那样粗暴对待,最初的仇恨——他对父亲的仇恨和蔑视,就油然而生。父亲为了发财致富,经常使用非常手段,不讲亲情,乡情,人情,无商不奸的印象从这产生,并导致他与父亲关系的恶化,“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帐,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反权威,不重亲情,崇拜斗争,追求平等的潜意识就这样慢慢生成。
在旧中国,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大多克勤克俭,精明刚强。毛顺生和大多数走上坡路的农民一样,试图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儿子,期望儿子将来成为同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的人。一旦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准则,便用高压手段来管教,父子冲突就不可避免。对毛泽东来说,却促成了的反抗心理。 一九○六年的冬至这一天,毛顺生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十三岁的毛泽东帮着招待客人。毛泽东不愿意做这些事,父亲生气了,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娇生惯养”,有反抗精神的毛泽东当着客人面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毛顺生非常生气,举手追打。毛泽东便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父亲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亲的调解下,这个对雇工很苛刻,而对自己儿子一向心太软的父亲再一次在众乡亲面前向他的儿子低下了头,一场风波才和平解决。从此,毛泽东悟出一个直观的道理:在压力下如果温顺示弱,反会遭受更多的打骂,只有用坚决反抗的办法,才能保护自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