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庆长假期间,受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邀请,我连续讲了一周《论语》。此前,我没想到会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如果说,我对《论语》有一些研究的话,那是得益于父亲从小对我的教育。
我父亲于廉是研究文史的,我是家中的独生女,父亲对我的教育非常严厉。在我4岁那年,父亲拿出一本《论语》让我背。那时我认字不多,看小人书还认不全上面的字,更别提文言文了。但父命不可违抗,我只好硬着头皮在父亲的指导下,一字一句地背诵《论语》。
后来,父亲经常带着我参加一些聚会。参加聚会者多是学识渊博的,慢慢地,我开始被他们谈论的话题吸引了。不知不觉中,我喜欢上了《论语》,并把读《论语》的心得写进了日记。
高中毕业后,我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四年后,我继续攻读研究生。在选择研究专业时,父亲对我说:“你应该选择先秦文学,如果你把先秦两汉都读懂了的话,后面的就全通了。”我听取了父亲的意见。
工作至今,如果说我还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我觉得是小时候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我内心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不仅学术上如此,生活中,古人的智慧也会影响指导我。
对待婚姻,我是非常理智的。找丈夫,我一直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只找最合适的,不找最好的。我和丈夫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在接触中,我觉得他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非常适合我。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嫁给了他。
在生活中,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夫妻,两个人明明相爱,却总是吵架,甚至闹到离婚的地步。我想起了孔子说的“过犹不及”,即过于亲密或者过于疏远。就像一个寓言里所讲的:一群豪猪,冬天里为了取暖就挤得很近,结果身上的刺扎着了对方。于是,就离得远了,结果又感到了寒冷。夫妻间也是这样,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才能愉快地相处。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