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才是科研本色”
“如果我国一半左右的稻田,即2亿亩稻田种植这种亩产800公斤的超级稻的话,每年能够增收粮食300亿公斤。”
这是2004年10月,湖南省湘潭县泉塘子乡的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807.46公斤,通过了国家专家组的验收时袁隆平做出的预测。
300亿公斤粮食是个什么概念?袁隆平对记者说:“整个湖南大概有6600万人口,300亿公斤比整个湖南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还要高,能够养活7000多万人。”
水稻亩产从6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袁隆平从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计划”后,几乎每三年就能让杂交稻单产潜力成功提高100公斤,他的研究似乎是一株最为优良的作物———多产且稳定。
然而,这300亿公斤粮食的产生,还是缘于一个偏远地区的中专教师对遗传学的“无知”。
1960年,当在偏远地区中专执教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天然的杂交稻并开始研究时,许多人嘲笑说提出杂交水稻这一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当时,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遗传学原理》中明确指出,“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
1964年,他在学校的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长势良好的水稻,精心培育了一年,希望第二代会有更好的收获,但是一年后那株水稻的第二代却出乎袁隆平的意料。
水稻一抽穗,令他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在失望之余,袁隆平的脑子里产生了灵感,粉种不会有分离的,这很可能是一个天然杂交种,与书本上讲的不一样,有了新想法的他马上着手做人工杂交,第二年证明,的确有杂交组合,不是单一的品种,也有很强优势。于是,袁隆平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他坚信,水稻有杂种优势。
1965年,袁隆平写出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但是,由于论文与书本上的经典学说相背离,袁隆平当时又没有什么学术地位,论文的内容并不被学术界认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