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的时候,刘迎建就已经开始了在识别技术上的探索,整个暑假,他吃睡在教室,硬是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并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报告。
大学毕业后,刘迎建回到了部队。对于像他这样凤毛麟角的本科大学生,部队自然当作宝贝,什么事都会拉着他参加,各种谈判、各种竞赛。回部队两年,他做的7个项目都获奖了,自然也立了功,“一等功、二等功都有,获了好多奖,也有知名度了。”刘迎建平淡地说。
就在此时,刘迎建递上了影响他以后事业方向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装置研发报告。部队很快批准了,“当时的我小有名气,要不根本轮不到我来做课题。”就这样,两万块钱,两台电脑,刘迎建开始了自己的识别技术之旅。
1985年,刘迎建主持发明的全球第一台联机手写汉字识别在线装置获得了发明专利,“这个发明第一个使用了发明专利,由键盘输入到手写输入,全世界第一个,包括日本都没有。
”当然,其中的艰辛只有刘迎建自己知道。
光找到轨迹输入的设备,就让刘迎建费尽周折。“日本有一种数字化仪器可能帮助我解决输入问题。但一问价格,7000多人民币。”而且在当时,出国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迫于无奈,他去了一趟深圳。
“我歪打正着地进了一家叫中南大学的一个校办工厂,那有一个苹果机有绘画板的游戏,我一听绘画板有点意思,就赶紧过去了,去了以后那儿的工作人员从很高的书箱子上面,取下来一个小小的板,一问价钱,要20多美元。”可就连20多美元,刘迎建身上都没有。
因为穿着一身军装,人家答应让刘迎建先拿货后付款。没想到,玩具模样的绘画板还真帮了刘迎建大忙。成果出来之后,刘迎建申请了专利,在北京信息展览中,获得了软件一等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次轰动给刘迎建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在展览时,有两位中科院的专家相中了刘迎建这匹千里马——中科院计算所所长两次亲自写信,硬是从军队把刘迎建挖了过来。
很快,刘迎建就被任命为“八六三”项目的负责人,当时发现他的一个专家,甘愿在项目组做副手,让刘迎建尽情施展才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