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刘迎建的父亲是一位老八路,算是子承父业的刘迎建成为当时倍受羡慕、带着大红花的一名军人。
刘迎建似乎天生就有管理的才能,一年之后,16岁的他已经成为炊事班班长。尽管到了部队,刘迎建依旧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把钱基本用在买书上。“书店能买到的初高中课本都被我买回来,那时的课本很薄,几天我就看完了。”刘迎建回忆。
读书、学习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无疑是不被理解的,在战友们眼里,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才是最为重要的。于是,刘迎建被扣了很多“不务正业,有野心”的帽子。可他并不在意,依旧如痴如醉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刘迎建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书呆子,他很善于思考,在总参谋部做通信兵的时候,由于部队间的通讯都以密码的方式进行,刘迎建与战友们必须熟记很多密码,而且密码本还要定期更新,这无疑加重了通信兵的工作难度,在其他战友只知道抱怨的时候,刘迎建就在想,有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我当时就有了研制自动中文密码翻译机的想法,就是在密码机中存放一套密码本,向密码机输入电报内容再由密码机自动翻译成密码,部队更换密码本时,只需将密码机中的密码本取出来就行了。”虽然最后只停留在想法上,但体现了刘迎建敢于质疑并找出解决方案——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
十年如白驹过隙,1978年,25岁的刘迎建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停滞了多年的高考制度被恢复了,刘迎建看到了属于自己的希望,由于十年来不曾间断学习,他以西北总成绩第一考入了南京解放军通信学院,“当时,人们都特别羡慕我,毕竟能上大学的是少数。25岁的我坐在大学教室里,心里的激动可想而知。”刘迎建说。
对于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刘迎建非常珍惜,“当时,同学们都十分刻苦用功,我们教室的灯从来不熄灭,我当时学习比较疯,经常通宵学习,第二天照常上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