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二志愿院校的政策
应该注意到,也有一些第一志愿生源较好的高校为了吸纳高分考生,制定了一些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办法。这样,即使第一志愿生源满额,这些高校也可以招收第二志愿考生。
2005年北京一文科考生,考前估计成绩在600分左右。想本科一批第一志愿报考北京大学,但和老师一起对该大学2003年和2004年在北京的录取分数(2003年为590分,2004年为581分)分析来看。这两年的录取分数都没达到600分,如自己的高考成绩能跨过600分这道关,被北大录取的希望就很大。根据自己估计的成绩,考生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上北大的。但是为了防止第一志愿落选而影响自己的录取,考生第二志愿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因为该大学在2005年的招生章程中就明确:如果考生第一志愿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落选,而第二志愿填报了北京师范大学并且分数高出学校在考生当地调档线40分以上的话,学校可以接收。
成绩出来后,考生总分为597分,与自己考前估计的分数只差3分。录取时,北京大学文科在北京的录取线为600分。所以考生无缘北京大学。而第二志愿的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文科在北京的调档线为548分,考生成绩高出了该校在北京调档线49分,所以其档案投到了该大学,顺利被第一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录取。
所以,考生在填报第二志愿时,一定要弄清学校是否招收第二志愿考生,如果招的话,有哪些条件,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成绩慎重选择。
专业“冷热”要搭配
上面案例所谈“第二志愿”就是对“院校”来说的,这里侧重谈谈某一院校中“专业”中的“第二志愿”,即是说在我们选定大学后还要考虑哪个专业排第一,哪个专业排第二等问题。如果考生的档案已经投到高校,是否录取就要看考生的专业填报得如何了,尤其是第一专业志愿落选的情况下,第二专业志愿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
2005年,某省一文科考生,高考成绩为592分,高出本科一批控制线20多分。
志愿填报时,考生把近两年一些高校在本省的录取分数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高出同年控制线20分左右的院校很多。为了稳妥,考生把选择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在那些以前录取分数高出控制线10分左右的高校。认为以自己今年高出控制线20多分的成绩去报考这些学校,录取的把握会大些。于是把目标确定在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因为该校2004年的录取线只高出本科一批控制线10分左右,符合考虑的条件。专业选择中,考生第一专业报考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但为了防止落选,第二志愿选择了自己认为不太热门的行政管理专业。
刚好,考生的分数就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考生所在地的调档线,但考生所报考的第一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最低录取分为610分,并且从该校所有专业在考生所地的录取分数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属于该校录取分较高的专业。而行政管理专业第一专业志愿生源不足,接收第二专业志愿,最后录取最低分刚好为考生成绩——592分,因而该生被行政管理专业录取。
所以,在专业的选择上,考生不要一味只看到热门,还要注意到,如果热门无望怎么办。像本案例中,考生正是在第一专业和第二专业之间做到了冷热搭配,才顺利被录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