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9日,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已达到10.3万亿元,股市总市值从3万亿元增长到7万亿元,用了5个月时间,而从9万亿元到10万亿元是一天涨上去的。如此快速的膨胀令一些专家对中国股市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担忧,认为股市显现过热的苗头,2007年股市会成为吸纳流动性的主要方向,随着股指上升,股市将可能继房地产之后成为宏观调控的又一个重点。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目前股市上涨是合理的。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必然引起资产价格膨胀;另一方面,相比巨大的居民储蓄而言,股市还是非常小的市场。内地股票市场还比较小,总市值达10万亿元有很多水分,而且股市有自己的规律不宜过多干预。那么,07年中国股市会否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呢?股市已经显露出了哪些可能招致调控的征兆呢?
征兆1:房地产资金流向股市
“今年买实体的房子,不如买虚拟的房子”。这是最近地产业内流传的一句口诀,意思是说今年去投资商品房、商铺、写字楼等,不如去投资地产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疯狂上涨态势的股市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一般来说,普通购房置业者不会考虑卖掉房子去股市搏杀:一是安家为基础;二是风险太大。而“卖房炒股”主要表现在那些具有行业冒险精神的“炒家”身上。“炒家”撤离楼市有两股风潮,一是调控形成的政策收缩迫使类似温州购房团这样的职业合作炒家撤离;其次就是目前股市形成的利润高地诱使大多数个人投资体的撤离。对此类情况,吴敬琏日前也表示,06年的房地产价格飞涨是过度投机引起的,股市、楼市直接吸引了20万亿元的流动资金,政府只有用政策手段才能抑制过度投机的发生。
征兆2: 储蓄资金大量通过基金流向股市
“××基金限时申购,欲购从速”。细心的人们会发现,2006年下半年以来,银行营业网点门楣上的横幅已经不再是以前常见的“热烈庆祝我行存款超×亿元”。
狂热的股市像一只巨大的旋涡,正在把一向安稳的储蓄吸出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1月15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居民存款同比少增1125亿元;2006年10月份人民币储蓄存款减少76亿元,这是多年来首次出现月度储蓄存款下降。2006年四季度央行储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意愿明显下降:四季度选择“储蓄存款”为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人数占比为 65.8%,比调查以来的平均水平 67.2%低1.4个百分点;而选择“购买股票和基金”的人数占比达18.5%,跃升至历史最高。
市场人士预计,居民储蓄还将进一步分流。有中小银行人士甚至已经开始担心,存款的继续分流将影响到贷款资金的运用.
征兆3:跨境短期资本过度投机
20日结束的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资本的有效监控。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资本有效监控,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也必然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分析最近世界上的几次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原因,几乎都与跨境资本流动有关。记忆犹新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在国内金融体系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过快地资本开放,资本涌入后大规模快速流出所致。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都有资金“饥渴症”,如果主要是外国直接投资,应该有积极作用,并没有短期风险。但如果是证券投资资本,有两方面的问题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在中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处在转折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目前,人民币稳步小幅升值的预期所造就的无风险套利的环境,进一步鼓励各种渠道的境外非贸易资本向资本市场的流入。股市近期的“膨胀”可能与巨额资本的流入有关。许多指标显示,资本市场有形成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
征兆4:流动性控制成2007年货币政策主题
“流动性过剩”,现在似乎成了牵动万千投资者神经的一个新概念———确实,资本市场对经济学新知识的普及,时下已经超过了任何大学、社科院经济研究部门的辐射力。官方对“流动性过剩”将采取何种措施,措施的力度如何,一些投资者开始把它视为“做多”抑或“做空”的重要依据。
央行坦率地承认,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分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这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构成考验。
流动性控制依然是2007年货币政策的主题。资产价格泡沫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近两年,全球加息本质上都在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不同的只是力度把握,但总体而言均十分谨慎。就我国而言,央行2007年总体紧缩力度将不会低于2006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