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杨丽娟及其家庭的追星历程引起媒体以及社会的强烈关注,从心理学角度看,有其背后深刻的心理成因。日前,本版独家专访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理专家李子勋,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是带有偏执色彩的“家庭共病”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只有启动危机干预、紧急救助,让当事人尽快重建自我,才能慢慢从困境中走出。——编者
李子勋访谈语录:
★从心理学来看,这显然是一个带有偏执色彩的妄想,而且将整个家庭深刻卷入。
★追星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完全封闭的生活,通过不断强化和“自我催眠”把念头变得牢不可破。
★封闭的家庭小系统酿造“家庭共病”。
★杨丽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她的梦已经实现了,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结合。
★只有启动危机干预、紧急救助,让她尽快重建自我,才能慢慢从困境中走出。
这是一个带有偏执色彩的妄想,不是普通的追星梦想事件回放:
1994年的一个晚上,16岁的兰州姑娘杨丽娟突然梦到刘德华。此后三年,杨丽娟天天做同一个梦。她相信自己与刘德华有一种特别的缘分,于是开始放弃初中学业,把自己关在家里“专职”迷恋华仔,对华仔的照片、海报、录音带从不放过收藏。甚至期望刘德华会来看她,就在家里等待。
李子勋分析:
杨丽娟的行为可能会被归纳为追星的一种,但又与普通意义的追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追星,主要源于青少年心理成长中的“同一性危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成长与自我接纳,内心感觉压抑和分裂感,不能整合。不少青少年在自我认同不足时会试图通过对明星的崇拜来重建自我,他们模仿明星的服饰、爱好、习惯,有时想象自己也像一个被人喜欢的人,借此度过认同危机,获得满足感。因为喜欢明星而喜欢自己,因为有一群人都喜欢某个明星,而获得彼此认同、价值与归属感,这就是追星让人痴迷的地方。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