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命的就是她把自己封锁起来了,从此不再成长事件回放:
1995年,由于女儿迷恋刘德华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不上学、不工作、不交友,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再接触外部世界,甚至不再走出家门。她的房间贴满了刘德华的大幅海报,经常听刘德华的歌,就这样沉入自己青春期的白日梦,不愿再醒来。杨丽娟的父母非常担忧,但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生争执。最终,父母无法阻挡女儿。
李子勋分析:
脱离社会很可能是造成最后惨剧的重要原因。
如果16岁的杨丽娟虽然有一个梦,但依然可以正常生活,把梦想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本来没什么不妥。可一旦她为此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学习、朋友,梦上升到生活的全部,那么她整个生命的意义就变了。
试想,当一个人切断了所有信息来源,整天不出门,只听刘德华的歌,一醒来就是刘德华的声音,而且多数是关于爱情的,对这个女孩来说,可能就会有一个“移入”,把自己移入到唱歌的对象——似乎刘德华的每句话都是对她说的,每首歌都是为她而唱的。
13年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再知道真实的环境在发生什么,耳濡目染全是刘德华,任何人处在杨丽娟的位置,都可能失去理性。这就是“自我催眠效应”。到最后,她真的坚信自己与刘德华可能有特别的缘分。所以,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完全封闭的生活,通过不断强化自我催眠把念头变得牢不可破。
可以说,从16岁开始,杨丽娟就已经像沉睡的白雪公主了,一直等着刘德华这个王子来kiss她。她不再成长,永远停留在那个地方。在外人看来,一个29岁的女人做出如此举动,可能难以理解,但事实确实如此,她的心理在那一刻就再也没有成长,只有刘德华的关注可以让她长大。当刘德华始终没有来的时候,她开始走出来去找他。
从杨丽娟追星的表现来看,可以推测她有偏执型的人格,当然这并不是一种病,仅仅是一种性格上的倾向。与普通人相比,偏执的人较真、认死理、敏感、多疑。不过这种个性可能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这个女孩16岁的时候虽然偏执,但假设她住校,生活在另一个群体里,这个群体里没有一个人偏执,她的性格可能会受到浸染,变得开放很多。也许今后进入另一番生活领域,早就把追星这个事情忘了,但是自我封锁就切断了这种可能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