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们回忆,有了好吃的,母亲总是先想着公婆、小姑、丈夫、孩子,最后才是自己。董菊过门后家里有个七八岁的小姑,每天都是董菊给她梳头洗脸。
两位老人都为能和对方携手一生感到幸福。儿子们告诉记者,两位老人从他们记事起就是好脾气,从来没有记得他们拌过嘴、吵过架、红过脸,最多也就是母亲念叨父亲几句。
岳父家对冯慈这个女婿也非常满意,说他本分勤劳、懂礼数。每逢端午、中秋、春节,冯慈禀过父母,就带上妻子到董家庄看望岳父母,见了岳父母也要磕头、问安,带去的礼品是当年很金贵的白面馍馍和一片孝心。
男耕女织,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日子就这样平淡地流逝着。两位老人也许迄今也不知道现在的男女们挂在嘴边的“爱情”是什么东西,但他们疼爱对方也有着自己的方式:冯慈不抽烟、不喝酒,不乱花一分钱,就是爱听丝弦,董菊每天晚上就给他裹好两个饼子,然后他和村里的两个伙伴步行3个小时到城里听丝弦,晚上散场后再步行3个小时回家,睡一个半小时就下地干活。只要城里的演出不断,他就天天如此,董菊从不抱怨。
过去要求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村里来了戏班,街上演戏,冯慈就搬了梯子,让董菊隔了墙头看热闹。
3. 结婚82年一天没分开过
两位老人回忆说,82年中,两人一天也没有分开过。多么艰难的日子,夫妻俩都在一起捱过来了。
82载的岁月,他们一起经历了战争、饥荒、动荡,但由于夫妻恩爱、家庭幸福,这些事情好像没有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什么印记。
老人们还模糊地记得,1937年日本人来了,他们携着全家老少在外逃难,一逃就是两个多月,这一年二儿子出生,他们给二儿子起的小名叫“乱儿”。
1940年夏天闹雹灾,地里几乎颗粒无收,一家人吃糠咽菜,也都过来了。
最难忘的是1960年,一场饥荒席卷全国,他们一家老少吃食堂,每人每天三两粮食,冯慈80多岁的父母都在这一年饿死了。当时冯慈和董菊想尽了办法,挖野菜,从自己嘴里省了又省,但还是没有办法留住老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