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
夜,毛泽东送斯咏回家,路上却碰上了陶家寻人的众多仆役。毛泽东这才知道斯咏是省商会会长的女儿,陶会长客气地送走了毛泽东,回头开始盘问毛泽东的来历,告诫她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今后别再跟这种穷学生来往。斯咏自认为与毛泽东等人的交往光明正大,与父亲发生了争执。
与此同时,蔡和森也在送向警予回校,路上两个人一番长谈,都找到知己的感觉。
杨昌济得知毛泽东的情况,收留他住到板仓乡自己家里过寒假。在杨家,毛认识了14岁的开慧。
毛被杨家惊人的藏书所吸引,整天整夜泡在书中,交往中,开慧对这个刻苦得惊人的大哥哥充满了敬佩,两个人朝夕相处,仿佛一对亲兄妹一般。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杨开慧和蔡畅也参加了读书会的活动,在读书会的讨论上,毛泽东发出了“中日之间二十年内一战不可图存”的预言,与此同时,袁世凯的亲信汤芗铭接任湖南省督军,他要孔校长以一师为发起地,在湖南学界搞一场以“袁大总统英明之中日亲善政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还指定按一师的作文成绩单名次,如毛泽东等名列前茅者必须参加。纪墨鸿出主意给征文优胜者许以官职厚赏,汤芗铭照准了,他派纪墨鸿负责监督实施此事,并以断绝一师一切经费威胁孔校长照办。
第十二集
孔校长陷入了深深的矛盾,思之再三,他被迫答应让纪墨鸿贴出征文通知。一纸通知顿时引来全校学生大哗。
杨昌济等找到孔校长,要求他抵制征文,孔正在犹豫,毛泽东闯进校长室,送来了令人震惊的电讯--袁世凯与日本人刚刚签订了21条!大家这才明白了征文的真正用意。
卖国行径令一师上下群情激愤,孔校长更为自己一时的软弱感到了奇耻大辱,他撕掉了征文通知,带头发起抗议运动,把督军府要求的中日亲善征文变为“5.7国耻征文”,全校师生连夜将文章汇集成册,印制成《明耻篇》。在第一本印出的样书上,孔校长叫毛泽东提写引言,毛泽东挥笔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刘俊卿向汤芗铭告密一师正在举行全校“明耻大会”, 汤芗铭下令逮捕孔校长,刘三爹目睹了儿子带人来抓校长,对儿子的绝望和对孔校长深深的内疚使这个一生软弱的老人萌生出无比的刚强,他劝孔校长穿自己的衣服逃走,回头却趁人不备,自己穿上了孔校长换下来的衣服,假扮孔校长引开了搜捕的士兵,最后却惨遭杀害。
孔校长逃脱了搜捕,潜往上海,被迫留学日本。
第十三集
军阀的残暴激起了了全校师生无比的愤怒,面对刀枪,手无寸铁的师生却无能为力。在刘老汉的墓前,毛泽东对杨昌济主张的、自己一直深信不疑的非暴力改良中国的观念产生了动摇,他同样不再完全相信徐特立的教育救国论,面对学生的疑惑,杨昌济、徐特立等先生也同样无法解答。民族的未来究竟在哪里,中国还有没有希望,师生们都对此充满了困惑。
斯咏极力想开导苦闷中的毛泽东,但毛泽东仍然对自己读师范,当老师,从事教育感到失去了意义,还是萧子升和蔡和森的一番话让他恢复了信心
新校长张干一到校,就把孔昭绶主张的许多教育理念推翻,他要求老师在多事之秋不要跟学生谈政治、国家,要求学生只要搞好功课,不许涉及社会问题。在教育上,他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要求全体师生一切为了分数。并为此修改了校规,增加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这一系列举措,引来了学生们的不满。
第十四集
急于扩充实力的汤芗铭到处搜刮经费,为了讨好他,纪墨鸿拟定了从本学期起,减少教育拨款,各公立学校学生一律增加十元学杂费以补不足的通告,通知发到了一师,张干跑到督军府反对这一举措,却被命令必须立即执行。他无奈地回到学校,宣布了增加学杂费的要求。不料由于未作任何解释,加上有人看到他刚去了督军府,学校里立即传出了此事系他建议,以讨好汤芗铭的传言,学生们一片大哗。
学杂费尚未收齐,督军府已克减了经费,学校难以为继,食堂的伙食也紧张起来,学生们吃不饱饭,又被催着交钱,不满的情绪越来越严重。张干悄悄自掏腰包,让食堂尽量维持基本的伙食,但他的个性却使他仍然不作任何解释。
被打伤的易永畦身体一直没有复原,又因家境贫寒凑不起新的学杂费,只能尽一切办法节省开支,该吃的药也不肯再买,加上学习又紧张,病情不断加重。最后竟因为咳血不治而亡,学生们迁怒于张干,全体罢课,开展了驱张运动,学生们的行动激怒了张干,他一纸通告,宣布将此次驱张中为主的毛泽东等17人开除出校。
毛泽东也看到了开除自己的通报,他索性带着退学申请去了校长室,打算自己退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