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史料
故事的由来:
本故事根据谢颐丰先生长篇小说《气血飞扬》改编的。谢颐丰先生在写这篇小说时,查阅了大量史料。小说原本讲述的事鲁西南我抗日根据地,在面临日本侵略军疯狂大扫荡时的故事。为了战略转移,正在建立、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新次序,包括建立收押犯人、劳动教育在内的根据地监狱也面临大转移的形势,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八路军始终不渝地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团结、教育、改造流氓无产者在内的其他阶层分子,其目的是结成最广泛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把日寇赶出中国。
为了兼顾中国南北观众欣赏习惯,把戏拍得好看一些。剧组把山东的故事,搬到了江淮一带。八路军换成了新四军。这不是不尊重原著的随意,除了今年“国庆”北京有大礼,在北方拍摄有季节更替影响的原因外,更值得说明的是,6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众所周知,不仅北方,而且,南方也如此!发生在江淮一带的抗战史料也成为故事大背景的依据。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人物是塑造的,但中华民族各阶层抗击侵略者的精神气概是一脉相承的、真实可信的!
江淮一带的抗战史料(故事大背景):
日军第17师团、独立混成第13旅团各一部及伪军共6000余人,附以骑兵、坦克,在航空兵支援下,以淮北中心区的青阳、半城为主要目标,进行大规模的分区扫荡,企图歼灭新四军第4师主力,摧毁淮北抗日根据地。彭雪枫将通报递给身边的师参谋长张震,然后命令通知团以上干部到司令部开作战会议。作战会议上,首先由张震介绍敌情。张震认为,敌此次扫荡采取的是分进合击战术,来势凶猛,装备精良,我军不宜正面抵抗。彭雪枫同意张震的看法,认为应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先让日军逞凶一阵,看其弱点,再反击。在兵力部署上,主力跳到外线,迂回到敌人侧后,集中兵力寻找机会,歼其一部。
作战会议决定:以主力一部协同地方武装就地坚持游击,袭扰、疲惫敌人;师主力大部跳出敌之合围圈,向泗县、灵璧方向转移,袭击敌侧后据点及交通线,迫敌回援;在敌回援或撤退时,则集中兵力,相机歼敌一路或数路,粉碎敌之“扫荡”。会后,彭雪枫、邓子恢率师部机关转移到淮河和女山湖之间的郭家村。 11月15日,日伪军分五路向以新四军4师驻地半城为中心的地区进行扫荡,于11月27日会师泗县城。他们除杀害500多群众,一个新四军也没抓到。即使这样,日伪军还是召开了“祝捷大会”,并宣布洪泽湖10000余名新四军被皇军一网打尽,无一漏网。
消息传到日本东京,天皇下令举行提灯晚会,庆祝淮北扫荡大捷。
彭雪枫、邓子恢在认真分析敌情后,认为日伪军筑据点,分兵把守,是我们逐个歼灭据点的战机。于是下达命令:
留在内线的26团,开始集中兵力拔据点。外线部队,一部分打击敌后方据点,一部分配合26团向内线进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