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耐劳好后生”
这里叫梁家河,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条沟渠,雨季的时候沟渠里才流淌一些泥水。
沟渠两侧是陡峭的山坡,先人们利用这种山坡地形顺势挖出一孔孔土窑洞,就是家。全大队二百多名社员就住在这些土窑洞里。
习近平被安排到二队一户社员闲置的土窑洞里。土炕、灶台、团子,眼前的这一切,知青们都十分陌生。土炕是什么?土炕就是床,和床不同的是它是用泥坯做成,下面留有烟道,做饭时烧火的余热可以用来取暖。团子是什么?团子就是窝头……
当时,这批知青的年龄大多十六七岁,习近平更小,还不到16岁,在父母眼里还是孩子。这15个孩子中间,有10个人的父母正在接受批斗。
按照石玉兴的回忆,知青来到梁家河的第一顿饭,吃的是当地名吃“抿尖”。
抿尖的原料以豇豆或豌豆面为主,也可以掺入一些小麦粉或玉米粉。面团和好后,放在一种类似擦子的器皿上(叫“抿尖床”),下面是沸腾的锅。用一个“工”字形木板(叫“抿拐”)在抿尖床上往下搓面团,抿尖就会落入锅内——有点像面条,但不到一寸长,两头是尖的,故名“抿尖”。抿尖爽滑筋道,味道好,营养高。不过,在那个年头,这东西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平时乡亲们吃得最多的是团子,也就是玉米面窝头。
23年后的1992年秋天,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乡亲们依然你一斤我两斤地给习近平送来礼物——“杂面”、豇豆、芝麻、小米,让习近平回福建后吃家乡的“抿尖”和小米汤。习近平也惦记着乡亲们,他挨家挨户看望了大家,还给每户人家带了一只闹钟,让它提醒上学的孩子们按时到校。“陕北人一贯厚道、热情,知道娃娃们从北京来了不容易。队里虽然穷,还是尽量照顾他们。当时社员吃的团子里要搅一些糠和麸皮,给知青供应的是纯玉米面,让他们吃玉米团子,在那个年代就很不容易了。”石玉兴说。
在梁家河,知青们吃得最多的除了“玉米团子”外,就是小米、杂面,蔬菜是蒸土豆或水煮白菜,夏季可以调配一些小蒜之类的野菜。油是生产队自己榨的麻油,装在空白酒瓶子里,每顿饭能滴一滴就不错了。肉是不敢奢望的,只有过年的时候,生产队杀一两头猪,每人能分几斤猪肉。“娃娃们刚来队里的时候,也调皮,喜欢抱狗娃子,爱爬山。他们不知道后来爬山的日子长着呢。”石玉兴笑着说,“春节一过,社员们就要往山里挑粪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