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多余?
答:“有或没有,都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成都商报:周野芒的旁白非常美和耐听,但有观众反映有点像广播剧,旁白会不会略显多余?好像最开始的剧本是没有旁白的,为什么后来会加上旁白?
李少红:我们剧本的初稿就有旁白。《红楼梦》的内容很丰富,字里行间好几层意思,还真别高估了自己。能通过画面、镜头语言,还有借助旁白加深理解原著的含义,我觉得手段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们需要点耐心,先看下去,看明白。我很清楚有旁白也好,没有也好,都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观众既然说旁白非常美和耐听,那说明他们喜欢,当广播剧听,我也没意见,多了一种欣赏形式普及《红楼梦》,也是好事。
戏曲之惑?
答:“最具有《红楼梦》味道的音源应该是昆曲”
成都商报:新版《红楼梦》借鉴了不少昆曲的元素,为什么在该剧中加入这么多戏剧元素?有观众反映时隐时现的“咿呀”的女声唱腔猛一听有些吓人,配以这样的背景声,是出于什么考虑,想达到什么效果呢?
李少红:不是戏剧元素,是戏曲元素。了解曹雪芹的人都知道,《红楼梦》和昆曲的渊源很深,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代也是昆曲盛行的时代。有人说原本曹雪芹想把《红楼梦》写成一出戏,后来脂砚斋劝他还是写成小说,在太虚幻境中曹雪芹还保留了当时写的《红楼梦》十二支,完整的昆曲曲牌。另外,在很多篇幅中曹雪芹运用昆曲的剧目作为戏中戏,直接和情节嫁接,甚至对人物命运埋下谶语。所以最具有《红楼梦》味道的音源应该是昆曲。有些地方,我们根据小说中众多的心理描写,有意识演化成为一种心声,一种极具形象感的声音。
配乐基调?
答:“我建议他们先不要忙于写,先找感觉,真正爱上了再结婚”
成都商报:我看到这部戏的作曲是郭思达和杜薇,是怎样定下他们的?对于配乐,总体的要求是什么?剧中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主题曲,是不是对每个人的主题曲都定下了基调?
李少红:作曲杜薇是音乐总监廖嘉伟介绍的,我和大廖已经合作十几年了。杜薇进入得比较早,后来杜薇又介绍了她的师弟郭思达。2009年4月我们从南方回来,正式开始进入《红楼梦》的创作。磨合期比较长,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建议他们先不要忙于写,先找感觉,真正爱上了再结婚。写《红楼梦》的音乐首先心要沉下来,不踏实写不了。果然,他们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么大量的音乐配乐,还有十几首歌的创作。他们甚至还献声了其中的主题歌。在这一年多的创作中,他们写的小样比用上的多十几倍。其实我们很早就把创作的东西,用不同方式放出来“试水”听反应,然后回炉再创作。在音乐创作中,对我们起很大帮助的还有张卫东老师,始终无私奉献,耐心地从音韵还有曲牌等古典元素方面解答我们的疑问,百问不烦。所以,新版《红楼梦》的音乐是一个团队的创作成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