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缺氧,但从不缺爱
龙文专
截至4月17日上午10时,发生在青海玉树的7.1级强烈地震,已造成遇难人数1339人,失踪332人,受伤11849人,其中重伤1297人。15000户房倒塌,10万灾民需要转移安置,地震带来的灾难将玉树变为了“人间地狱”。
但是,面对灾后救援,玉树特殊的地理环境却给救援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玉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境内平均海拔4493.4米,属于高海拔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60%左右。在这种高原缺氧的情况下,无论专业救援队员或搜救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问题,导致很多救援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搜索犬的搜索效率、效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搜救犬甚至拒绝工作。而且玉树目前4月份的天气还比较寒冷,救援人员更容易出现急性高原肺气肿、脑水肿等高原病。
到目前为止,在参与玉树大救援的消防官兵、武警战士中,已有400多名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广东已有28名消防官兵因高度反应强烈而不得不退出救援,其中有9名队员甚至出现了肺水肿、脑水肿的病症。来自四川和甘肃兰州的3名特警也出现高原脑水肿而被紧急转移救援。而参与报道南方报业、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东方卫视等媒体的多名记者也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不得不撤离玉树,部分记者的生命甚至受到严重威胁。可以说,玉树高原缺氧的特殊环境成为了摆在救援人员面前的一道坎。
但,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玉树可以缺氧,但绝不可以缺爱。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在第一时间救出被困的群众,尽管面临玉树海拔高,氧气稀薄特殊困难,却并没有因此而阻碍到对玉树救援的步伐,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大营救正在玉树展开。温总理来了,尽管高原反应让这个年满68岁的老人看起来有些疲惫,但他却不顾自身的安危出现在各个救灾现场、救灾医院和灾民的临时帐篷中,他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百姓的亲切慰问,带来了国家总理、爱民如子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给了灾区百姓生活的信心,给了参与救援的人员勇气;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们来了,他们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投入到了抗震救灾当中,虽然玉树的高原气候让一些外来的战士感到“水土不服”,但他们却轻伤不下火线,一边呕吐一边救人场景不时出现,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人民的儿子,是百姓的靠山;志愿者来了,没有号召、没有命令,只为同为中华儿女、骨肉亲情,他们自备行囊,带着对同胞问候与祝福,不远千里赶往灾区,用自己微薄之力帮助受灾同胞;各种救援的捐款、捐物来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在全国各地、大江南北,源源不断的捐款、捐物正从四面八方向玉树集结,为玉树灾区同胞送去亲人的问候,让灾区百姓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汶川精神”曾经创造了救援的奇迹。灾难的发生无疑是不幸的,虽然,玉树地震已经成为一场生命的劫难,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汶川精神”鼓舞下,救援人员和玉树人民一定会克服困难,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同样也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生命救援奇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