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回想起来,正是这个大胆又不乏冒险的决定,促成了中国PC市场新纪元的到来,1995年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此后的5年,中国PC企业迎来了高速成长期,通过迈向“奔腾”机型,国内企业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也让杨旭的名字进入英特尔高层的视野。
决定性的转机出现在1995年12月底,杨旭接到了老朋友杨元庆的电话,当时杨为联想集团微机事业部总经理。在白石桥的联想办公室里,杨元庆郑重地告诉杨旭,“486”的库存已经没有多少了,明年我准备上“奔腾”。
杨旭心头一阵雀跃,终于找到愿意领头的国内企业了,两个月来与国内厂商不断地沟通有了成效。机会不等人,仅用了一个季度时间的筹备,杨旭就专程飞往美国寻求总部支持,英特尔破例给联想一个“芯片+主板”相当有竞争力的价格。1996年4月,“万元奔腾”计划启动,这个计划让联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市场的执牛耳者,出色的市场成绩,让国内企业纷纷选择跟进,“奔腾”在中国市场的推进势如破竹。
无论是杨旭还是杨元庆都没有想到,这次携手成就了中国PC市场格局的重大改变。这对早在1994年2月一次聚会上结识的朋友,后来双双成为PC界的焦点人物,他们的私交为人津津乐道。直至今天,杨旭仍清楚记得与长他2个月的杨元庆相识的准确日期——1994年2月26日。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双赢”。1995年到2000年堪称中国PC企业的黄金发展期,联想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头羊,英特尔中国业务也获得了快速增长。2000年,由于突出的工作业绩,杨旭升任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全面负责中国的销售和市场工作。
依靠沟通稳定军心
从底特律办公室新想法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实习生,到总愿意与同事沟通的中国区总经理,杨旭从来没有改变过他喜欢与人交流的习惯。
“他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人,很有亲和力,他很愿意与员工沟通,想了解你的工作达到了哪些效果,为实现它你会采取怎样的策略,如果工作效果不够理想,及时与他沟通,阐明原因,他通常会给予很大的理解。”一位曾供职于英特尔的职业经理人这样评价前任老板。
这种乐于与人交流的个人特质日益成为杨旭突出的工作方式,然而,在刚成为英特尔一员的时候,这也让他吃过不少苦头。
那是刚到底特律的办公室工作不久,老板接到下属们的“投诉”,大家抱怨新来的实习生经常在工作的时候,不分场合、时间地提问,有的时候甚至不分内容地与人聊天,这让同事们哭笑不得。杨旭意识到是自己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他不断寻求方法改进,他仔细观察老同事们如何交流,虚心学习各种沟通技巧,当初那个困扰同事们的“十万个为什么”不见了,杨旭不再在工程师们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追着提问,也不再在快下班的时候逼着销售人员解答他成堆的疑惑。相反,一张贴在办公桌上的纸条、一封E-mail、一次午餐中的聊天,或是开诚布公的谈话。无论是谁,都开始喜欢与杨旭交流,他也成为了真正的沟通高手。
这有助于他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公司的同事,上司、下属、合作伙伴都成为他的朋友。杨旭自小在父亲那里获得的教育,在英特尔这所大学校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在刚回国工作的那段时间,他正是凭借与合作伙伴间的良好互动,促进了中国业务的增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