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河北南部地区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谚,瓜指的是南瓜,当地居民有在这天吃南瓜馅儿饺子或南瓜馅儿包子的习惯。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需要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是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此为明朝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收录的一套养生功法,为宋朝陈希夷所创。这套功法针对二十四节气的养生保健共有二十四势,此为其一。原文如下:“运主厥阴初气。时配手太阳、三焦。坐功;宜每日子、丑时,迭手按髀,转身拗劲,左右耸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三次。治病:风气积滞,顶痛、耳后痛、肩臑痛、背痛、肘臂痛,诸痛悉治。”
本法以“立春”命名,正是顺应这一时令特点而特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立春时节锻炼,可于立春时开始,练至雨水为止。风为令主气,在气候变化上,春季以风的变化较为突出。《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侵袭人体,常表现为游走性的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原书所列本法主治病症,头顶、耳后、肩背、肘臂等处疼痛,均与春令风邪的偏胜侵袭有关,坚持采用本功法锻炼,有利于这些病症的祛除,无病者还有强身防病的作用。
具体方法为:在每天夜十一时至凌晨三时,运气调息,去除心中杂念,将呼吸调整得极其细长缓慢,然后盘腿而坐,将双手相迭压在腿上,向两侧转动上肢及头颈,同时两肩上耸,身体上提,各三、五次,将口中津液咽人丹田三次,可治:风气积滞,头痛,耳后及肩背疼痛、背痛、肘臂等各种杂病都可以治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