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她不会想到,34年后,在一份名为《乌江镇石山丹桂园山庄开发项目》的招商推介书里,所借用的最大名人资源就是吉粉花——这份推介书这样写道:2005年金秋十月,吉粉花故地重游,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表示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吉粉花初来的兴奋逐渐被磨平,她开始思念母亲那间国营食品店,思念城市的沥青街道,开始感觉到“归心似箭”四个字对内心的强烈暗示。但在这里的七年半,吉粉花只回了两次上海。
原因很直接,“我要好好表现,争取上调到单位”。
当地人给吉粉花指了一条政治出路,就是读大学,这样她就可以一直留在那里教书。但是吉粉花只想回上海,其余的并不在考虑之列。在乡村漫长的时光里,吉粉花的一大期待,就是挑着担子的电影放映员——他们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很好的夜晚的到来,《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或者,以自己是宣传小分队队员的身份,带领大家摇着小旗子上街去,大喊口号。
还有就是上海人开会。每个月20号各地的上海知青聚集在一起开大会,“大家一见面就有话要不停地说,上面开大会,底下开小会”,无非是聊上海的人、上海的家、上海的地方。会罢,大家一起上街,买上海的糖果吃。
在石山大队,还有一个上海自来水公司的子弟,叫刘学根。多年后,他不会不知道“上海水来自海上”这个文字游戏,他和吉粉花,和当地所有上海知青一样,思念着那个出发的地方,那个让自己痛楚又自豪的地方。也就是在一起迸发的思乡情绪中,刘学根和吉粉花种下爱的火花。
吉粉花的母亲在19岁的时候生下了吉粉花,但是吉粉花却在比这更大的年龄不敢声张恋爱。当地有个说法像是符咒,使这一对年轻的伴侣谨慎地守护着自己的秘密。这个说法是:如果知青在当地结婚,就要一辈子待在此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