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则图片新闻,内容是说,一个女大学生在北京王府井进行社会实践,其实践内容就是擦自行车,收费每辆2元。女大学生一会儿功夫就挣了十几元钱。这条对于普通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消息,对于杨晓琼与贡国恩来说却太不寻常了。
这件事至少带给他们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自行车清洗确实是有市场的;第二,大学生实践出了一个可以接受的市场价格——每车每次2元。
有了这则消息的鼓舞,他们决定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大学生擦车用的是手工,而他们将研制自动洗车机。经过艰苦的琢磨研究,200多天之后,第一台自行车清洗机被两个人研制了出来。在厂子以及周边单位试验后,大家都觉得这个清洗机不错。
2002年10月,两个人带着他们的自行车清洗机来到人民大学附近的四通桥下开始试验收费清洗,每辆车每清洗一次收费2元。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刚把清洗机放在那里,立即就被人群围住了。6个小时时间他们总共清洗了70多辆自行车。到了第三天的时候,8个小时清洗了100多辆。人们都推着自行车排着队等待清洗。
京城的各媒体迅速注意到了这个新奇的设备,纷纷进行报道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要求订设备的、做代理的、参与经营的纷至沓来。两个人这时才意识到,这个无意中发现的市场居然如此巨大,自己手中握着的是打开一个大市场的钥匙。
艰难起步,产品开发遭遇瓶颈
杨晓琼与贡国恩为自己的产品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02 2 81842.1)。
面对各地的订单,他们欣喜不已。看到收获在即,他们立即筹集了6万元钱,制作了12台设备,发往各地。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两个人措手不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