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莫以事小而不为。现在,许多想创业的大学生都想把“业”做强做大,但“西瓜”应该抱,“芝麻”也可以捡,关键是哪一个更适合自己。小利润里也有大市场。”
一个玩笑找到了创业起点
王勇是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2005届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初,王勇在无锡一家保健品公司找到了工作,肯努力的他受到了重视,薪水逐月上升。但王勇认为,该公司的工作不够稳定也并不适合他,几经思量,他决定创业。
2005年7月,王勇辞掉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创业项目中。一天,他到南禅寺书店买书,他发现很多人都在抢着买一种外表像馒头的甜点,便也买了两个品尝,味道确实非常好。当时,他就开玩笑地对卖甜点的老太太说,“你做的甜点真好吃,我明天帮你一起卖吧。”没想到老太太一口答应了。更没想到,就这一句玩笑话竟成了王勇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第二天,王勇就推着车子与老太太一起卖起了甜点:碗糕。生意还真不错,每天能卖一百来个。由于有了王勇的帮忙,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两个月后,老太太要到外地与儿女团聚,她认为王勇既踏实又能吃苦,就决定将这门祖传手艺传授给他。
克服困难初尝成功的喜悦
得知老太太要把手艺传授给自己,王勇兴奋得一夜没睡。但老太太要王勇支付近万元的“拜师费”。当时的王勇只有几千元钱,要想拜师成功,只有求助于父母。当王勇把卖碗糕的想法告诉父母时,遭到极力反对。大学生卖点心,这种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让父母难以接受。由于父母不支持,王勇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说服他们,并向父母保证,如果此次创业不成功,他就依父母的意见找个稳定的工作。最终,父母决定让他试试并给了他8000元钱。
没想到,老太太只用了一天的时间来教王勇如何做碗糕,就匆匆走了。第二天,王勇开始试着做碗糕,由于还未完全掌握做碗糕的技巧,第一锅碗糕蒸得很不理想,和面功夫不到位,碗糕的大小也不一致,市场的销售情况较平时一落千丈。此时王勇的倔劲上来了,下决心要将蒸碗糕进行到底。那段时间,他足不出户,埋头研究,蒸了一锅又一锅,经过半个月的反复“实验”,王勇不仅成功地做出了碗糕,还将师傅的甜点配方进行了改良,而改良后的碗糕口感更好,更适合南方人的口味。现在每天售出的碗糕由起初的一百余个飚升至一千个左右。
2006年10月,王勇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为自己的碗糕申请了专利,并注册了商标,名为“贝缘”。有了专利权,王勇准备大干一番,要做“碗糕大王”。目前,王勇正在开拓市场,发展连锁经营,增加代售点。计划到今年上半年,要将代售点发展至20个,日销售碗糕10000个,并准备再开发几个新品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