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乞丐汶川震后3次捐款感动国人 成名后仍行乞
来源:北京晚报
去年5月17日,南京江宁街头,乞丐徐超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当天下午,徐超特意去银行将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将100元塞进募捐箱;5月19日,徐超又送来了339.01元的捐款。
他,一名南京街头的普通乞丐;他,曾在地震期间捐款三次感动无数国人;他,曾坐着头等舱作为贵宾出席新加坡华裔商人在震区希望小学的落成典礼,他就是被人亲切称为“义丐”的67岁老乞丐徐超。昨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子将徐超接来北京,打算为其安排住处、做体检并协助其在北京找工作安顿下来。
成名之后依旧行乞
依旧是那身满是补丁的蓝布衣、依旧是那头凌乱的花白发、依旧是那张朴实而苍老的脸,住在北京海淀区某招待所里的徐超还是一年前的模样,只是头发很久没理,已经齐肩。徐超所有的行李不过是一个瘪瘪的深蓝色布袋,里面除了一捧前几日讨来的钢镚,就只有一沓用塑料袋精心包裹着的报纸。
刚刚见面,徐超就迫不及待拿着登着他照片的报纸给记者看。没等记者开口,就主动讲起当时捐款的情形;出名后被新加坡华裔商人陈永庆邀请去参加江油希望小学落成典礼的经历等等。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坐在白色的床单上,徐超丝毫没有不自在的感觉,对于招待所里的一些设施他也操作自如,“已经不是头一次住宾馆了。”徐超耸了耸肩笑着对记者说,“在江油那次住的要高级点儿”。
因汶川地震期间三次捐款,徐超被人亲切地称为“义丐”,然而徐超的生活并没因此而改变,“成名”后的他又回到街头乞讨。徐超说,好处就是“生意”好点了,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好点了,有人会主动过来搭话了,他也会不时地掏出报纸,给人讲讲自己接受采访的事儿。由于身份证早年就已丢失,徐超干脆揣着陈永庆给他办的“贵宾卡”当身份证明,有些不让行乞的饭店就给他开绿灯。记者看到,这张贵宾卡的背面附着他与陈永庆握手的照片和相关报道,这也是他家当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物件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