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实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随着郑和船队走向海外世界,这位君王不仅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且,一心想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亚非大陆。
在此基础上,朱棣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其中之一即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新的京城,包括今天的故宫,基本上还是明初打下的基础。
朱棣让郑和在与西洋诸国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不恃强凌弱。经济上则厚往薄来,给予各国诸多好处,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在当时的世界上,大明船队很好的发挥了一个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的作用。郑和在此期间,率领船队在马六甲和忽鲁谟斯等国建立了货栈,与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广泛展开贸易。锡兰国篡位者亚烈苦奈儿背信弃义,想劫持大明船队,郑和出于无奈被迫还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古知兵非好战”的信条,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
徐皇后的病逝,使朱棣伤心欲绝。好在大明船队再次航海归来,特别是郑和将桀骜不逊的亚烈苦奈儿押来大明,听候皇上裁决其生死时,朱棣以中华文明来处置此案,最终感化了这个凶暴的国王。
郑和越是走向未知,朱棣就越激起万丈雄心。他不满足于已知领域,想让郑和把船队带到更远,去穷尽整个世界。就在这时,发生了北京宫城三大殿遭雷击被毁事件,有人趁机攻击下西洋花费上千万两白银,并指责郑和有贪污之嫌,及他拥兵自重, 在海外另有所图,这让朱棣起了疑心。
姚广孝以年迈之躯,向朱棣陈述自己的看法,多国使者对郑和及船队的肯定,尤其永乐朝和海外这些国家友好往来的铁一般事实,让朱棣又一次猛醒过来,他排斥了种种攻击,重新让郑和回到船队,踏上了遥远的非洲东岸之行。
此次,郑和率船队完成了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历史性跨越,与非洲各国建立起牢固的友好关系。
朱棣多次亲自率兵征讨漠北,解除了北方最后的军事威胁。此时,实现了大明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的完整管辖,奠定了中华民族宽阔的疆域版图。在凯旋途中,他病情加重。临死前,他仍然牵挂着身在海外的郑和船队。
郑和船队返航归来,朱棣已病逝于漠北返程途中。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果然马上重施海禁。朱高炽放出了一直反对下西洋的户部尚书夏原吉,罢撤下西洋的一切活动。郑和改职为南京守备,带领船队官兵负责修建大报恩寺。期间,郑和被人视做祸国殃民的“国贼”,特别是他从海外带入的新奇见解与知识,更为传统观念所不容!珍贵无比的《航海日记》,也被当做妖言罪证焚毁,水师与海船尽遭裁撤。凶险莫测的命运,令郑和痛苦欲绝,他深感“帝王不可信,亲人不可期,荣辱不可计”,欲饮恨自尽。
这时,朱高炽却突然病逝,年轻的朱瞻基即位。宣德帝发现祖父永乐朝轰轰烈烈的朝贡贸易,已经销声匿迹,前来谨见中国皇帝的外国使臣也大大减少,并且海上又开始不宁静了。他领悟到下西洋的重要之所在,力图恢复朱棣时代的鼎盛,于是下旨重用已经六十多岁的郑和,让他和王景弘一道,继续接掌宝船队,重建水师,再度巡洋。
宣德六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人,开始了第七次下西洋。这是郑和最后一次出洋。他访问了二十多个国家,让各国重新看到了明王朝的威望,恢复和建立了相互友好关系和贸易。
这次航程,郑和感到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他想率领船队访遍西洋诸国,便分出若干船队,由副使们分头率领,到一些国家去宣诏和贸易。
最后的航行中,郑和的愿望是要越过风暴角(好望角),从海上去寻找大西洋和欧洲陆地。他不顾朝廷命令,率船队主力驰入南半球,他试图穿越新大洋,接触神秘的西方世界。但是,在距好望角近在咫尺的地方,郑和被朝廷力阻回国。他已经快油枯灯尽,终于病逝于归途……
一个伟大的人物和一个伟大的航海时代,因此终结了。几十年后,欧洲船队越过好望角,循着郑和开辟的航线来到亚洲,由此开始了西方人进入东方海域的时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