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英简介
李瑞英,女,汉族,1961年7月16日出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巨蟹座。籍贯河南南乐。高中就读于北京育英中学。在原北京广播学院就读时,曾长期训练主持儿童广播《小喇叭》。1983年毕业后从事新闻播音,1986年上调中央电视台。
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广电播音主持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广电总局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央电视台业务指导执行主席、播音组组长、主持人大赛评委会主席;《新闻联播》播音员、元首出访随团记者。
丈夫:张宇燕,196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编辑本段]★无处不在的李瑞英
李瑞英的播音作品获全国一等奖、政府奖。她勤于撰写、翻译播音论文,“中国电视概论”——《中国播音学》第36章获教育部优秀论文奖;“从大众传播学看播音与主持位置”等论文受到好评。她多次参与组织播音学术研讨会。由她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汇集了我国著名播音员、主持人撰写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学术著作。
除了新闻口播与新闻片配音外,李瑞英同志还积极参与CCTV各项重大活动:
●1984年,她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直播国庆35周年阅兵式和焰火晚会。
●她主持了《弹指一挥间》(10集)、《看今朝》(50余集)和《祖国大家庭》(50余集)。
●1990年,她担任了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中文解说。
●1991年,她担任了CCTV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
●《新闻联播》首次实现直播时,各级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由李瑞英和罗京首先直播两周,作为试验和后继者的样板。
●她创意并主持了《烟台经济改革纪实》和《北京开发不忘农业》新闻系列报道,均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出。
●1997年,李瑞英和罗京等同志曾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对小平同志的逝世及隆重的悼念活动作直播,表情、语音把握得当,无一差错,受到中央领导的点名表扬。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她担任前方报道记者;在设备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她的现场应变能力令人敬佩。
●2003年,她为CCTV新闻频道的开播做了很多前后期工作。
●2006年,她作为评委参加《挑战主持人》CCTV新主持人选拔。
●2007年,她给全国电视体育播音员主持人大会作指导。
●2008年,她在“春晚”上领衔朗诵《温暖2008》,深情问候遭受严重冰雪灾害的群众,荣获“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特等奖。此后又参与了汶川赈灾等多场重大事件的晚会。
2008年7月28日在奥运火炬传递中,担任安阳站第一棒火炬手。
2008年8月8日与张宏民搭档主持《新闻联播》。
★出众的现场直播能力
《新闻联播》稿子一般提前10分钟才能拿到。遇到紧急情况,越是大稿子,来得越晚。
有一次,18:59,离节目开始只剩1分钟,李瑞英提醒编辑:“我手里还没有稿子”,编辑没有回话,李瑞英看了看表,又提醒了一遍,还没回应。李瑞英急坏了,第三次提高嗓音要稿,还剩30秒,编辑才把油墨未干的稿子“飞”过来。汉语的人名和地名有不少多音字,如果直播时有不认识的字或咬字、发音错了那就惨了。所幸平日的积累让她出色地驾驭了稿子。
“我们的工作中处处是地雷。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丰厚的学养、厚实的人生积累和多方面的锻炼。内心的东西多了,思想的表达就流畅了,遇到地雷也能轻松地躲过。”
★艰巨的出访报道任务
李瑞英无数次为领袖出访作现场报道。这种在别人眼里看来是“美差”的工作,对她来说并不轻松。在领导到达前,记者必须先赶到,并在机场找好最佳拍摄位置。
这报道一般没有文字稿,李瑞英处处留心,谨防差错。
一次,李瑞英报道在塔吉克斯坦举行的“上海五国”首脑会晤。中午气温高达42℃,烈日当头,李瑞英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晚上回到驻地,
连电扇和水都没有。凌晨2:30,还要把报道往北京的《早间新闻》传送。时差加上气温高,几乎无法入睡。作为播音员又不能感冒,否则嗓子会哑,
影响工作。第二天起床后,她的脸都肿了。
★超强记忆与工作热情
李瑞英概括播音最大的秘诀——自己在播音时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感而发。
在呼和浩特短暂的日子里,李瑞英在经过新建的内蒙古博物馆等地时,脑海中想的最多的是,如果自己站在这样的现场做报道该怎么说,怎么说的比别人强,怎样才能做到有感而发。
更令人惊诧的是她的记忆能力。在现场演讲中,李瑞英很轻松地说出内蒙古六十年大庆的日期乃至相关议程。她归结为“处处留心皆学问”。正是这种处处留心,“我才能在每一次的播音、演讲、讲学中做到发自内心。”
★学背字典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台里甚至出差,李瑞英总要翻看《新华字典》《汉语成语词典》。现在,她已经能够认识字典的所有字,并说清楚每个字的意思。
李瑞英随身带着笔记本,见到好的语言总会随手记下来,有时候和朋友谈话中忽然迸发的灵感李瑞英也会详细地记录。
★播音桌是我的舞台
几乎每天在《新闻联播》中与大家见面的播音员李瑞英,相比起本单位那些明星般耀眼的名嘴们,确实是非常低调。正因如此,许多观众才对她屏幕之外的生活产生了浓厚兴趣:播音员李瑞英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子呢?也是那么严肃吗?
生活中很随和
对于这类问题,播音员李瑞英本人并不感到奇怪,因为问这类问题的人太多了:“很多观众来信也说,你怎么上班时这么严肃呀?你就不能笑一笑吗?我觉得完全是稿件内容决定了我的表情、我的语言、我的姿态。其实生活中的我跟工作时是完全不同的,我的朋友们觉得我非常随和,我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还是挺活泼的。我们几家有时候周末带孩子出去玩,那些孩子就说我是最不厉害、最随和、最爱笑的一个家长。我觉得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
一个错字50块
在《新闻联播》工作,责任非同一般,尽管万分小心,有时也不免出错,那么,出错之后要受什么样的惩罚呢?播音员李瑞英透露说:“一个错别字扣50块钱,如果你累计错3个字以上,就要去学习班参加考试,很严格的。一般情况下,稿子提前10分钟时才能拿到。遇到紧急情况,越是大稿子来得就越晚。我觉得直播就是体现在这个地方,及时、准确、生动。我做过这样的梦:7点了,稿子上满篇都是不认识的字,翻遍字典也查不到,就吓醒了。”
印象最深的播音
播音员李瑞英说,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播音发生在5年前:“1997年香港回归时,在香港会展中心的交接仪式那场直播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那天我们准备了两套方案,如果下雨是一套词,如果不下雨是另外一套词。直播还差10分钟的时候,导播告诉我外面下雨了,就用下雨的那套词,我还挺高兴,因为那套词我背得比较熟。
我刚开始说第一句话,突然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像打国际长途一样,它有回受和延迟,我一说‘各位观众,我们现在是在香港会展中心,向您现场直播’,平时我说这话很利索,但是我说完‘我们现在是在会展中心’的时候,‘各位观众’才在我的耳机里回响起来。怎么办?没有谁可以求助。在紧急的情况下,一下来了第六感觉,要用朗诵腔,把音拉长,这样就给了它回受的余地,正好我一句话说完的时候,它的一句话也传到我的耳朵里,然后我可以把停顿再延长,就是每一句话停顿一下,本来一分钟可以说完的话,现在可能要一分半或一分十几秒,这是惟一能奏效的方法了。”
不愿跟风“说新闻”
时下的荧屏中“说新闻”大行其道,但李瑞英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广播学院的老师跟我讨论过很多次这个问题,也有观众建议我们,你看人家都改说新闻了,多亲切,你为什么不改?我认为,一切节目形式都是根据它的内容出发的,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赋予它什么样的形式。我认为我们的新闻是雅俗共赏的,它的观众群也是老少皆宜的,所以应该用一种最正统、最规范的语言,让大家都适应。我们现在这种播音形式,是多少年来传下来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最能说清楚内容的一种语速最快的表达方式,我们也是统计过的。新闻节目都有它的规范性在里面,观众可以去体味一下它还是有轻重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在播政令性稿件的时候,就是宣读式的、播讲式的;比如播在基层的工作、先进事迹的时候,我觉得赋予的感情色彩还是比较多一点,它还是有变化的。”
不适合文艺主持
许多央视新闻类主持人,主持得久了就试探着摆弄起文艺节目来,弄得自己像明星一样,播音员李瑞英对此从不感冒:“我认为我最适合播新闻,将来也可能有新闻背景材料的纵深节目,我想我也可以尝试一下。但如果说主持文艺节目,我觉得自己不适合,我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就是不如坐在演播室播新闻的感觉好。新闻部的播音桌是我最好的舞台,坐在那里感觉工作状态非常良好。”
★自述成功秘诀
《新闻联播》中,播音员李瑞英端庄、大气,具有泱泱大国的播音员气质,很有观众缘。但她说,我刚刚步入播音行业时,外在形象与时尚完全相悖。那时的播音员大多是声音宏亮,瓜子脸,樱桃小嘴,而我是国字脸,大眼睛,大嘴巴。第一次播音下来,我听到的大多是非议。现在倒好,成了播音员的“标准形象”了。外表是不可能改变的,关键是练内功。 播音员李瑞英认为,播音员首先要隐退自我,不要有表演欲。有的播音员每次播音前总想着今儿该换哪件衣服,化什么样的妆,这样就会分散注意力,影响播音质量。有一阵子,播音员时兴戴耳环呀、项链呀什么的。有的观众就来电话问,某某播音员的耳环项链挺漂亮的,在哪儿买的?这就干扰了观众注意收看节目的内容。后来播音员就都不戴那些零碎了。再有就是要自然,生动,明快,比如说我有一个漂亮的同学,总想着眼神该怎样,语气该怎样,刚开始观众很喜欢她,后来就觉得她太做作,不像是在播音,而更像是在演戏。再有是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要一味地模仿。
★幼时最大理想是当售货员
入道:无心插柳碰张颂
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演讲台上,李瑞英在讲《播音人生》话题之前,向现场的学生爆了猛料:小的时候自己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售货员,“因为特别羡慕售货员数钱的感觉,原因在于我自己的数学学得好。”
李瑞英高中毕业依然没有任何报考播音员的想法。李瑞英在另一名同学的撺掇下赶往北京广播学院陪着报名。而就是这一次的陪考改变了李瑞英的人生。
在北广传达室,李瑞英在报名的间隙碰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天性爱玩闹的李瑞英看到很多学生报名,自己不知哪里来的勇气,竟主动请缨给老人读报纸。她现场读报,读完后忙向这位老人讨教,老人的回答让她充满自信,“考北广八九不离十。”李瑞英后来方知此人是北广播音系著名教授张颂。
修道:曾生退意失自信
李瑞英凭着自己的自信和优异成绩顺利步入北京广播学院。在授业恩师张颂的带领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滑稽的趣事或许在于,李瑞英必须从头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一些声母、韵母每天都要反复地练习。记忆中,李瑞英在北广的小树林里每天早晨六点半练声。
一段时间后,李瑞英竟然找不到当初刚进北京广播学院的自信了。情急之下,李瑞英想过转到新闻系或者其他任何系。然而,这样的想法在碰到恩师张颂之后忽然打消了。
得道:点滴积累很重要
毕业后,李瑞英并没有留在北京工作,而是被分到了江苏电视台。在江苏电视台的日子里,李瑞英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主持人、记者李瑞英都干过。而在所有的历练中,李瑞英认为自己最适合从事的工作仍然是新闻主播。“我只适合从事新闻主播。”李瑞英对自己的恰当定位刚刚说完,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之后,李瑞英有幸步入中央电视台继续历练。作为央视的主播,李瑞英的压力异常巨大。演讲中李瑞英动情地说,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台里甚至在出差,李瑞英总是要翻看《新华字典》、《汉语成语词典》。到现在她已经能够认识《新华字典》的所有字,并能说清楚每个字的意思。这一点,李瑞英说她的榜样是中国著名播音大师夏青。她说,夏青几乎能把《新华字典》背下来。
“语言不是孤立的。有的人嗓子好,但在其他方面没有积累,事实上是无法胜任播音工作的。”李瑞英此言一出,引来现场的学子们的一致认可。
李瑞英自我爆料说,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声音条件并不是很好,班里有一名同学的声音条件非常好,老师们要求的发声训练,这名学生往往是一次就过。可是,这名同学最后没法胜任播音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