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企业们落进了自己扩张过度的陷阱里,光是为了寻求国际订单和卖掉现有产品就已经很费劲。而始于年初的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合同法》,又使这些企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随着收入的减少,制造业的扩张变得不再可行,削减生产和人力成本初露端倪。
当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蹒跚前行的时候,东莞制造业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模式。
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东莞制造业艰于呼吸,借由国家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的调整,东莞拟通过产业转移和升级自救。但很快,两个关键因素又使东莞陷入悲观:国际需求急剧下跌和高度密集型产业升级的东莞品牌遭遇瓶颈。
“目前,东莞许多中小企业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它无法适应形势,你想救也救不了!这是中国产业升级必经的一个过程。”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东莞调研时如此断言。
“双转移”的危与机
2008年11月26日,东莞副市长江凌对外称,“东莞实际情况,我们心中有数,没有必要纠缠数字,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应对。”在拿出10亿元成立基金帮助加工贸易型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后,东莞近期又一次性再拿出10亿元帮扶面临困境的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
对此,茅于轼的观点是,“政府应该把目标放在就业上头,就业好了,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根本算不了什么。”如何解决就业?东莞正在经历一场壮士断腕的考验——当东莞发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打乱了此前确定的产业升级的步伐,随着企业倒闭和裁员危机的持续蔓延,农民工大军带来大量失业和滞留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