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国的大学备受舆论批评,原本宁静的象牙塔变得不再是净土,而是分外浮躁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诚然,大学的关键词应是学问、学生和教授,大学所应追逐的应是学生精神的丰盈,是学生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然而,揆诸现实,在一些时候,这都成了可望不可即的奢望,而最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被杀事件也再度激起了人们对大学精神的追问。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认为,应反思大学过分世俗化倾向,努力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尽可能稳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学过分世俗化表现在哪里?陈平原指出了一些:大学为了“生产自救”,主动走向市场,筹办大小公司以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如“董事长国学研修班”等);教育行政力量强力介入,使得各大学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主”;隐约存在着的学术与权力之间的相互交换,比如大学送现任官员博士头衔或教授职称(通过合法手段),敦请有魄力且有资源的退休官员出任院长或校长。可以说,所有这些过分世俗化现象,都是大学浮躁的表现,都是对“不跟风,不盲从,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背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