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粮制度的巨大变化
袁 鸣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让我感触极为深刻的就是户粮制度的巨大变化。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小时候,我们家的粮食不够吃,有好几次家里缺粮后,我们连稀饭都喝不上。我常常怀念读小学时,学校和生产队搞的一次“忆苦思甜饭”,至少那里面有米、有菜,还有蚕豆等物,比我家的食物“丰盛”得多了。
到部队后,我曾经惊喜若狂,因为部队里居然给我们一天三餐都吃饭!我悄悄开玩笑问连长,干嘛这么客气都是吃饭啊?连长笑骂说,小子,这是国家的粮食,是国家在养你们啊。国家需要你们冲锋陷阵的时候,你们可不要当饭桶哦!这是我第一次明确地感受到国家与我的关系。先前,我只是知道,我家是“贫农”,我读书时不但不用缴学费,学期结束后,有时还能退到几毛钱,朦朦胧胧中只觉得“社会主义好”,是共产党毛主席让我们有书读,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更深切的感觉。连长的点拨,使我茅塞顿开,因而在部队期间,讲得俗气一点,我是非常“感恩”的,获得的各类奖励证书有一大摞。八十年代初,祖国南疆炮声隆隆时,我也曾咬破手指,用鲜血写过“请战书”。做人不能没有良心,我得对得起国家和人民。
从部队回到家乡后,因为我在单位有“大锅饭”吃,端的又是“铁饭碗”,粮票每月有发,工资“旱涝”保收,一度让许多同龄人羡慕不已。我的儿子出生后,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只能随他的母亲申报农村户口。这使我伤透了脑筋。因为在那时,城乡差别很大,谁愿意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就注定是农村人、吃农村粮、做农民工啊?儿子到了学龄后,为了让他能有机会到城区的学校就学,我想方设法筹措了一万元,排队为爱人购买了“定量户口”。
那种在炎炎烈日下,人山人海争先恐后“买户口”的“盛况”,我一直记忆犹新,用“空前绝后”来形容那个场景一点也不过份。可想而知,那时户口的性质对人们是何等的重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那时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积蓄有限,那些钱大部分是向亲友借来的,事后我整整还了三年的债。而且买了户口不久,我爱人的户口又随着她“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顺理成章地又“转”了一次。我的一万元现金等于是白扔了!我那时真是备受折磨,欲哭无泪啊!
老百姓有句话,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意思与“砖头也有翻身日,草灰也有发热时”差不多。三十年来,我们的国家通过改革开放,生机盎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也从翩翩少年成了中年人,过上了有声有色的家庭生活。悠悠岁月在让我饱经风霜的同时,也给了我无穷的感慨。
三十年来的历程,尤其是“油粮关系”的取消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开放,使我深刻地领悟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命运、我们的一切的一切,无一不与共和国前进的步伐紧密相联,息息相关。“国”和“家”的关系,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年轻时,我曾经无知地对“国富民强”有过不以为然,认识不到国家的兴衰,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走过这三十年,亲身经历家庭生活随着国家的富强而越来越丰富多彩,我深深感受到了国家在我们心中的份量。为此,我为自己在这三十年中曾经有幸为共和国站过岗、放过哨而自豪。我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无怨无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