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朝
地址:庐城镇文明中路
金刚寺,在庐江县城四牌楼西侧,始建于(公元898年)唐光化元年,故原名光化寺。为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舍宅改建,因寺内有金刚院,后易名金刚寺。寺成立后,吴王因慕伏虎禅师之名,聘其为首任住持。
伏虎禅师,姓厉,庐江黄屯乡人,生下时,因双目失明,被父母抛入黄屯附近的光明山顶石窟之中,遇一母虎,以乳哺之三载。后,虎又以爪刨地,得一清泉,伏虎禅师以水洗目,双目遂明。(此泉即虎刨泉,至今犹存)。伏虎禅师成人后,遂结茅庵于光明山顶,与虎同隐循修,德行高洁,禅理圆通,唐照宗闻其名,赐号“孝慈伏虎禅师”。
伏虎禅师住持该寺,昌隆鼎盛,仅一年间,受戒弟子就达八百之众,独占江北寺庙之鳌头。尔后,禅师云游冶山,爱其清幽,另建两寺(无量殿、冶父寺)于南麓、山巅,金刚寺自此为冶父寺之下院,共创“江北冶父山”之宏图。
历唐、宋、元、明、清至今,千年古寺闻名遐迩,却又历尽兵燹、天灾、改朝换代之沧桑,几度中兴几衰亡,至近代抗战初期,日机屡炸庐城,神龛被毁,解放前,寺院又被地方卫生院、法院占用,而文革期间,大雄宝殿被严重损坏并倾颓,殿中佛宝更被洗劫一空。
今又逢盛世,庐江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金刚寺古建筑的文物保护,为弘扬佛教文化,对该寺进行募捐、开发和利用。当家住持释本明老尼师,时年75岁,为此奔走募化,自1996至2003年的七年间,她不畏险阻,跋山涉水上九华,多达六、七十次,她以最低的水准维持生计,把别人送她的补品都卖掉贴补寺用,在其爱国爱教的精神感召下,金刚寺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与赞助,自1996年冬起动工修复,至1998年十月竣工,耗资60余万元,大殿得以全面修缮,但这还只是古寺重辉的第一步。又经过五度寒来暑往,历尽千辛万苦,释本明尼师在九华山大天台释宏学法师、冶父山释满成法师及无数善心、善缘的倾力相助下,终又募化数百万巨资,复原并更新了大量的佛宝、文物,重创了金刚寺旷古未有振兴与辉煌。
而今的金刚寺,大殿高15米,宽20米,占地450平方米,巍峨瑰丽,古朴典雅,雄伟庄重。大殿正上方供奉三尊大佛,东西供奉伽蓝十八罗汉,殿后一尊自缅甸进口的汉白玉释迦牟尼卧佛,重达9吨多,堪称希世之佛、罕世真宝。寺内有一口古井,深1200米,四季泉水清澈,煮饭烧茶,香气扑鼻,经县文物管理部门鉴定,为唐(宋)古井。目前,寺内供奉大型佛像52尊,全由名贵木材雕刻,纯金装饰。皆栩栩如生,流光溢彩。大殿正面有高达4米的旋转万佛灯两座,琳琅满目,宝气珠光,蔚为奇观。尤为珍贵的是大殿左右两侧有大型钟鼓一对,鼓为圆型皮面大鼓,直径为140厘米,气势夺人,声振屋瓦;钟是紫铜(掺银)大钟,重逾2吨,自苏州定制,价值15万元,音色恢宏悦目,响遏行云,是天下少有的镇寺之宝。
2001年,庐江县人民政府将金刚寺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巍峨的大殿,佛宝文物灼灼生辉,吸引着四方宾客、八方游人。有诗赞曰:几度沧桑几兴亡,千年古刹又重光。金刚不朽人缘好,盛世佛宝永世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