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您放心,我一定努力学好!”此时邓亚萍有些羞愧,但更加相信自己的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每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们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两次申奥:用真诚化解偏见
两次申办奥运会,历时8年,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路。邓亚萍用“残酷”来形容这个过程。“1993年北京在最后一轮以两票之差失利。在第二次申办时,我们更加谨慎,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每一票,因为任何一票都可能是致命的。”
第一次以两票惜败的一幕,她至今想起来还非常真切。那一次,她代表中国作最后陈述。当时她的英语水平很低,陈述的几句话完全是死记硬背下来的。陈述的前一天晚上,她根本无法入睡,整夜躺在那里倒腾这几句话,担心第二天会因为紧张忘记,或是说错。好在陈述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什么失误,但中国在那一次并没有成功。邓亚萍说,当听到萨马兰奇主席宣布的结果并不是中国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中国团员都相视无语,“每个人相顾无言,默默流泪。”那种挫败感她永生难忘。
时隔8年后的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了。两次申奥,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她的发展变化,而邓亚萍也向世人展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邓亚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