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2005年5月3日 路线:理坑--思溪--延村--紫阳镇 行程:约120公里 路况:县道
早5点半,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我们驱车前往理坑。果不其然,清华镇到理坑虽然只有25公里路,但是路况还挺复杂,泥土、碎石,大坑加上雨后的积水,真有点越野的味道。理坑原名理源,要么改叫理坑呢,越往里走坑越多,到了村中那些坑便成就了大大小小的池塘。
与皖南的徽派民居相比,理坑的建筑风格看上去没有太大的不同,石雕木雕砖雕、粉墙黛瓦马头墙,祠堂书院牌坊、小桥流水人家。区别在“瓤”,宏村的兴盛得益于发达的盐商,而理坑却是出官员的地方,号称“深山进仕村”。据史料记载,几百年来这里是人才辈出,七品以上的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四库全书》中收录理坑人的文集达5部78卷,所谓“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可以想见理坑昔日之辉煌。徜徉在理坑的老街,会发现这里村民的心态非常平和,大家不紧不慢地干着自己的营生;老旧的房屋看上去原汁原味,让人感觉进入了时空遂道。
到了徽州不能不品茶。我们从理坑返回清华,在茶摊前驻足,看制作茶叶的全过程。人常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云蒸霞蔚的大障山,天赋灵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婺源的“婺绿”成为茶之精品。茶的生长环境讲究云雾,采茶时机讲究明前,茶的制作讲究铁锅木碳火。所谓碳火慢慢焙,炉炉出好茶。
嫩绿的茶叶在爷爷的手中一点点变成墨绿色,再转到爸爸的锅中渐变成青色,一幅茶老大派头的是十岁的儿子,讲茶道卖茶叶。种茶、采茶、制茶、泡茶、饮菜、贮茶,有关茶的文化,在这地摊上,向祖孙三代茶农讨教,便可略知一二。沏一杯,但见龙飞凤舞刀枪云集;尝一口,沁入心脾唇齿留香,醉了。
带着一车茶香,我们来到大障山卧龙沟,到门前听说要徒步几个小时进山,我们决定就在沟里野餐。路面上车水马龙闷热难挨,沟里却是泉水叮咚清风阵阵,躺在巨石上接受阳光的洗礼,享受这清凉的世界,与自然溶为一体。
下午我们来到沿途的思溪和延村。这是两个不大的村子,典型的徽式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背山面水,稻田纵横,古民居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自然天成。空气纤尘不染,清澈的溪水在村边缓缓流淌,孩子们在河边捉鱼弄虾,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在思溪村口与几个玩耍的少年相遇,他们热情、活泼、开朗。当问到现在的村子与过去有什么不同时,孩子们说,没有开发前,村子里很平静,大家有事互相帮助,街坊邻居象一家人。现在不同了,大家相互攀比,常常因为待客的事弄矛盾,不如以前好玩了。
现代化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面对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古老的徽州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嬗变。了了数日,我们只看到了古徽州的一鳞半爪,离徽州人的心还很远。明天我们即将踏上归途,在此为徽州祈祷,为徽州人祝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