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不堪重负,调整势在必行
1999年,国家对原有的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了调整,将“五一”“十一”放假天数由原来的1天和2天增加到3天,并通过调整前后周末休息时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7天的长假。
1999年“十一”,当第一个黄金周试探着走来,人们想像不出会在7天内有2800万人次“全国大巡游”。而今年“十一”黄金周,中国接待旅游者1.46亿人次。由于经济形势向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黄金周让中国人创造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季节游”。如今每4个居民中,就有1个在黄金周期间出游。
从第一个黄金周实现旅游收入141亿元,到今年“十一”黄金周达到642亿元,我国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维芳说:“毫无疑问,这种休假安排,焕发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旅游意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福祉、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在经历20多个黄金周后,人们也不断审视着它的疲态:交通“超负荷”、景区“超负荷”、服务“超负荷”,庞大的人口旅游基数,让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等著名景区的接待量不断超过最大或最佳接待容量……
在天津一家制衣企业上班的马强,这两年的黄金周期间都选择了留守。他说:“这7天不论哪个景点都人满为患,交通堵、食宿难,分明是遭罪,我是真怕了。”
“黄金周的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我们在盯着黄金周带来的旅游收入账时,也要算算因景区‘超载’而带来的损失账。”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教授认为,黄金周设立的初衷是着眼于假日经济做文章,通过长假促进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但如今黄金周的含金量正在打折扣。
据他分析,旅游业不可能完全满足黄金周“井喷”式的出游,消费者得到的服务质量势必下降。集中式大出游,旅游景区不堪重负,对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的破坏比较严重。长假期间消费过于集中,也给旅游等相关企业活动安排带来较大困难,一些行业的成本增加。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法定节假日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它的变动和调整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