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贸易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越南有着其他海外市场不可比拟的接近性,有着充足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这个年轻化国家的崛起意味着一个蕴含巨大商机、值得正面出击的新兴市场,中国商人们早已经开始谈论这里的商机了。
对当地人来说,认识到中国商品的巨大辐射力并非一个艰难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初,处在革新开放初期的越南还未能从物资匮乏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而提供丰富的生活必需品恰恰是中国企业的特长。
依靠接近的地缘优势,低廉的价格,包括服装、日用品、电视机等中国商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越南,一些毗邻越南的中国边境小镇因此成为贸易重地,得以繁荣起来。
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劣质的中国商品被带到了越南。在一些短视的小贸易商眼中,短期的获益才是最重要的,是否会败坏名声并非他们关心的事情。
与此同时,竞争者也悄然出现了。随着中国日用品一起进入越南的,还有来自欧美、日本和韩国的高价产品。在越南经济困窘的年代,这些产品对当地人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富裕阶层已经有能力消费这些产品。
低价困境
在TCL越南公司河内分公司经理刘建清看来,那些劣质的中国货对中国商品名声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一个显著的例子来自摩托车。无论是河内,还是胡志明市,"摩托车是当地人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无论是出门吃早餐,还是逛街。"刘建清这样描述摩托车在越南人生活中的地位。
几年前,国内众多摩托车厂商进入越南,并凭借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日本摩托车厂也悄然加入了竞争,并设立了有战略意义的工厂,而中国品牌内部却为争夺客户打起了价格战。价格太低,产品质量就难以保障,加之售后服务跟不上,使不少越南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产生了疑虑。
就这样,在当地人的疑虑中,中国摩托车厂商的"蛋糕"被逐渐分食,日本厂商成为最大的赢家,尤其是价格在1000美元以上的高档摩托车,更为日本厂商独自垄断。
像摩托车一样,很多中国产品在越南都遭遇如此无奈的局面:巨大的产能创造出的价格优势使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但当地消费能力形成后,这些中国产品却又面临被怀疑的命运。
艰难跨越
1999年TCL开始在越南立足时,刘建清的上司、TCL越南公司总经理邓伟文也品尝到中国商品名声被败坏的苦果。于是,作为中国内地知名的电视机生产厂商,TCL在成立之初不得不标榜自己是一家香港公司,拥有美国的技术和日本的零件。在城市居民宁可购买昂贵的日本与韩国彩电的情况下,农村成为TCL公司在越南拓展的开始。
如今,TCL艰难地跨越了这种"歧视",在越南的市场占有率仅次于三星公司,是TCL海外最成功的分公司。在河内和胡志明市的数个繁华路口,都有TCL的大幅广告牌。刘建清说,销售的工作比他们想象的更困难,一些顾客在购买之后听说TCL是中国产品,又纷纷要求退货。为消除当地人对产品质量的疑虑,他们率先推出了"三年保修、一年保换"的承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