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是教师。目前教师们最大的“灰色收入”主要来自开辅导班和“走穴”。一位大学教授说,自己一个星期有12次“友情客串”,身心疲惫。上课时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对于收入所得,他认为都是“辛苦钱,合情合理”。另外,老师在校外搞创收的形式五花八门,诸如讲学、做学术报告、代课、当家教、兼职顾问等等,而与社会应用、市场需求关系紧密的学科老师,如经济、金融、会计、法律、外语等,搞校外创收的机会更是多,有的一天至少千元。
在某地的幼儿园,孩子入学要交高至万元的择校费(俗称“赞助费”),此外每个月还要交1500元的食宿费,其它如书本、校服费则另收,为了让小孩子能够在学校里得到更多的关照,家长给老师们塞红包更是家常便饭。一位家长抱怨说,每逢过节过年,6岁的儿子都会要求父母去看老师,不去就和家长闹
四是丧葬业。当今连丧葬业也成为暴利行业,大大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家里死了亲人,家属宁愿多花点钱,把后事办得风光些,是其成为暴利的客观原因。业者往往看准死者家属心理,开设五花八门的收费项目。一个进口价值只有上百元的骨灰盒,转卖到了死者家属手中,马上就变成了几百元、上千元。有家殡仪馆在不长的时间里,先后以这种方式赚取暴利十几万元。除此之外,还有名目不少的收费项目,如运尸费、抬尸费、小厅费等,并经常任意抬高收费标准,利用其行业垄断地位,强制死去家属开销,有的还要出难题,让死者家属不得不送上红包、礼品。
中国经济学家茅于轼说,“灰色收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灰色收入”的出现,预示着经济开始活跃,个人有了更多施展所长的机会。但报道亦指出,不可忽视的另一面是,“灰色收入”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如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贫富差距加大、贪污腐败等,也正毫不留情地消耗着中国社会迈进的动力。对老百姓而言,重要的不是那些富有的人们有多少钱,而是这些人的钱是怎样来的?所以有必要认真审视“灰色收入”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