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8时,她听说影乐宫附近处在地下室的“转岗嫂子饺子馆”因为隔壁漏水,水深得没了脚面,立马赶了来。
对于她来说,苦一点累一点,都不过是艰难创业生涯中的小小波澜。她情不自禁讲述起创业生涯中的“最难”:1998年刚开张那会儿,7天之内一下子走了7个人,让自认坚强的她愁得哭过好几回。]嫂子对于艰难往昔的回忆也激起了我们对本报再就业报道的回想。
跟着痛苦者痛苦,是于事无补的,作为党报记者,既要通过报道推进改革进程的发展,更要让下岗职工们看到希望,这才是更深层次的关怀。
下岗、再就业既然“绕不过”、“误不起”,我们就要“吓不倒”、“难不妆;干等着,等不来,等着干,干着急,同志们,别等了,不如早点划上再就业这条“船”;失业和下岗对生活的强者来说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换岗”或“上岗”,让我们用行动证明“咱们工人有力量”!(以上语句均出自本报再就业报道名篇《“再就业”六题》、《干等着等着干》、《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十多年来,本报通过多种报道形式力促下岗职工观念转变,再扬生活风帆。同时通过“分流要先分忧”、“帮忙要帮到点子上”、“要从体制上去彻底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等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的观点,促进政府和社会帮扶工作更快地开展。这一直是我们关于再就业报道的主线。
[“以前是求人上岗,现在是嫂子们主动求岗上门,她们穿着印有‘转岗嫂子饺子’的马甲逛街,可骄傲了。”刘连芳如今在省会有了三家“转岗嫂子饺子馆”、一家速冻食品厂,在秦皇岛开办的连锁店也即将开业。从“小保姆”做成“大管家”的她为自己和嫂子们的变化备感欣慰。]二[上午10时30分,小店里收拾干净,刘连芳和嫂子们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忙起中午的生意。嫂子们那个利落哟,我包一个饺子的工夫,她们3个饺子已经出手了。挺陡的楼梯,负责跑堂的嫂子饺子一出锅,端着盘子跑着就下去了。我想帮手都插不进去,刘连芳却总能见缝插针地收收钱、熟练地煮着锅里滚跳的饺子。
“是河北日报第一个发现了我。”刘连芳动情地说。]1999年3月,刘连芳只在南三条市场附近和6位嫂子一起开着一家十几平方米的小饺子馆。当本报记者走进小店、《饺子下锅了,嫂子上岗了》一稿新鲜“出锅”后,生活突然间有了变化:生意红火了,有的顾客专门大老远赶来给这些坚强自立的嫂子们“捧潮;到一些部门办事也有人认出她:“这不是嫂子吗?”
随后,更多的媒体闻讯而来,对嫂子的报道也随着饺子店的发展而不断展开。开始小店入门处的相框里只有一两张报纸,后来是两个相框都被占满了。而在刘连芳留存的报纸中,本报对她的报道一直是她的“珍爱”。
事实上,“嫂子”刘连芳并不是我们报道的第一个再就业典型。
创办手工精品纺织厂的金亚铭、“电瓶大嫂”张荷花、创办博雅高档服装裁剪学校的张雅芹、月嫂张正荣等等,都是由本报推出的“明星”。
当他们因为奋斗而在下岗职工中崭露头角时,我们关注;在他们遇到困难却不放弃时,我们更关注;我们关注下岗职工自己做“老板”的艰辛历程,更关注其间始终支撑他们的精神和力量。
“是你们的关注带动了更多人对我的关心,让我再难也不轻言放弃。”嫂子的心声让我们铭记。
[1] [2] 下一页
您正在欣赏的是财富网的文章《创业嫂子一起卖饺子》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挣钱宝典 >> [专题]创业英雄
天天
我摘
好哦
天极
POCO
新浪ViVi
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