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教授郭延蜀:我们也发现了,麻雀在这个盆地里面基本上消失了,但是在川西高原上面,数量还很大,成大群的,我们见到一群上千只都是很常见的,那个东西,那个"嗡"一下就起来了,"嗡"一下就没了,群都是很大的。
难道真的是盆地内的高温逼走了麻雀。郭延蜀在查询了我国40年来的气象观测资料后,发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数据。从1951至1990年的40年间,我国的最高温度是出现在黄河以北地区,而四川盆地的气温不仅没有升高,还有所下降。显然过去的40年间,四川盆地的气候应该十分适宜麻雀的生存。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郭延蜀:我们学校里面还残留着一个小种群,这个城市里面的热岛效应,每年城里的温度比在郊区高两到三度,一般都这样,但是它不走,它一直在我们校园里面,它没说在郊区里面凉快,夏天我到郊区里面度度假,歇歇凉,没有。
麻雀悲歌:滥用农药将摧毁整个生态金字塔
麻雀的忍耐力超过人类的想象,但曾经遮云蔽日的麻雀究竟到哪去了呢?在走访了四川盆地内的许多农村后,郭延蜀开始怀疑,麻雀的消失可能与食物有关。如果食物充足,通常一对麻雀三年后就会形成一个512只麻雀的庞大群体。但狭小的盆地却不可能满足麻雀们不断膨胀的胃口,最终食物短缺导致它们大量死亡。但三年过去了,郭延蜀发现,事实并不像他想的这样。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郭延蜀:它减少到一定的时候它总会上升,但是你从8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么多20多年过去了,没看见它有什么反应,特别到98年以前的话,根本没看见它有回升那种迹象,我们整个感觉到,这个不能用密度制约这个调解学说来解释这个问题。
郭延蜀怀疑,鹰隼的猎杀才是麻雀迅速消失的关键,因为在自然界中,麻雀有着众多令人畏惧的天敌。它们都能从空中轻易地猎杀麻雀。荷兰的科学家们曾作过统计,荷兰每年消失的麻雀有将近三分之一都是被鹰隼所吃。但要将整个盆地内的麻雀彻底扫荡干净,无疑需要这些鹰隼进行一场极其疯狂的猎杀。事实难道真的就是这样吗?
每年的七月是四川盆地水稻的收割季节,郭延蜀都会来到农村观察。田里满是沉甸甸的稻穗,天空中看不见一只鹰隼,现在应该是麻雀最活跃的时候。反复搜寻后,郭延蜀发现了一些其它的小鸟,但始终没有见到麻雀的一点踪影。麻雀似乎和它的天敌一同消失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