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注于对冲基金的职业投资人,33岁的姜凯虽然做事低调,却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锋芒。他在美国读中学时就涉足股市,22岁时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对冲基金经理,24岁时创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龙基金(Dragon Fund)。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和谷歌(Google)创始人在内的许多政商界名人,都是他的忠实客户。
1996年,美国股市在高科技网络股的带动上全线上扬,姜凯的龙基金以60万美金起家,在随后的几年业绩惊人,年均回报率达到57%,排名全美第一。经过2003年和2004年大规模向客户返还资产后,姜凯的个人资产已接近1亿美元,他的龙基金也改为“中华对冲基金”(China Fund)。
按照姜凯的说法,对冲基金是最有钱的人的最佳投资方式。他在上海接受本报访问时说,对冲基金之所以吸引他,首先是因为对冲基金的利润相当高,除它之外,“还没有一种生意能给出80%的利润和20%的佣金”;其次,对冲基金是最能检验个人能力的,“我们只有帮客户赚到钱,才能拿到佣金,双方利益是绑在一起的”。
姜凯目前只做美国的股票,却将公司的研究中心搬到上海,因为越来越多美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颠覆”巴菲特
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大小投资者信奉的“金科玉律”。他们认为,只有长期持有好的股票,才能真正充分享受到一家公司的成长,从而取得最大的收益。
一开始,姜凯也按照这一理念来选股,但在1995年网景公司(Netscape)上市带动科技网络股狂潮后,他发现依靠巴菲特“Buy and Hold”(买入,持有)理论买的股票,不但没涨反而下跌。
当时,像戴尔、思科和英特尔等科技股的走势就让他感到疑惑。比如说,戴尔的市盈率一直很高,大约在40-50倍,但这只股票却一直在上涨。像类似的股票,巴菲特是不会推荐投资者购买的。这是为什么呢?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时代不同了。一方面,在1996年之前巴菲特的时代,他们追求那些成长性好、市盈率较低的股票,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股市的短期前景。姜凯说,在过去的传统行业里,一个产品出来,周期一般是6-7年,但在1996年网络股异军突起之后,高新技术行业迅猛发展,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就翻番,手机等数字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一旦企业没有找到适合市场的替代品,竞争对手就会占领市场,导致企业的盈利受影响,进而引发股价的波动。在波动性更大的股市,姜凯认为,“Buy and deal”(买入,交易)的方式更有优势。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