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以后,4月5日,清明,香港的公众假期。市民照例把拜山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媒体照例开始制表清算龚如心的资产和家庭关系图。这个女人的投资眼光、衣着品味、消费习惯、家族纠葛再一次被大规模地消费着——而且决不会是最后一次。肖斯塔科维奇说,人一死就成了一种叫做“舌头冻”的东西,供生者继续品味消遣。事实上,龚如心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为港人提供了长达10年之久的精彩剧情——巨额财产和豪门官司、红杏出墙和意外死亡,戏剧性远超TVB连续剧。
如果香港真的有个好莱坞,那么龚如心就是这里的女主角(尽管有点黑色幽默)。尽管喜欢人家叫她“小甜甜”(她更愿意被称为“王太”),但龚如心生命里的最后十年却实在算不上甜蜜。这十年也正是香港回归的十年。她的一生其实是典型的“香港制造”。
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曾经总结说,“九七”以前的香港经济发展有三个拐点。如果对照龚如心一生事业发展的时间表,你会发现,她的前半生和香港这个城市一样有着奇异的历史感,并且同步成长。
第一是上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对中国实行禁运,对香港的转口贸易形成毁灭性打击,这时候却有中国内战以后大批的工业资本转移到香港来,使香港的制造业得到发展。(1955年,18岁的龚如心只身从上海来港,并和青梅竹马的王德辉闪电结婚。三年前,王辍学进入家族华懋企业工作,这家南迁的家族公司依然从事以前在上海的化工印染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