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 余韵不尽
园中犹巧妙地运用了借景之法,粉墙后露出一片黛绿柏树,将墙外之景化为自家园中之景,自成佳趣。粉墙下临一泓清水,假山、柏树皆映入水中,园景虚实相生,余韵不尽。水中植睡莲亭亭玉立、摇曳生姿,成为环绕亭子的点缀,消夏池上,月到风来之夜,想必别有一番清景。然而睡莲又仅能略点一二,若莲多了,水的面积减少,亭台倒影也必然减少而影响韵致。池塘有石桥通往水中亭,石桥曲折迤逦,起到“隔”的作用,使园景更觉深远。
新馆前庭栽植松、柏、杏,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苍翠长青,园中冬景不至过于零落寂寥,春季则是红杏梢头含娇蕊,杏花春雨江南的景象……其实,园林中栽植花木,除了绿化,更重要的莫过于诗情与画境的营造,松柏苍劲虬枝,古意盎然皆为园林生色不少。
翠竹万竿 清风自引
博物馆内竹影摇窗,令人忘俗。 |
新馆植翠竹万竿,茂林修竹,清风自引。苏东坡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古人爱竹之情可见一斑。
竹,历来可入园、入宅、入诗、入文、入画,粉墙竹影,更与画本无异了。而这天然画本又随着日光的四时变化而改变,万物静观,自得其乐。
博物馆内竹影摇窗,令人忘俗,或可静待“竹露滴清响”,意境自高。
自然采光布下虚幻之美
新馆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采用玻璃及开放式钢结构,让人可以在室内借取大片天光。展厅长廊里,屋顶的片片横木在阳光照耀下,隔着玻璃映在墙上,乍看之下仿佛一道道竹帘,光影交织成帘幕低垂的篇篇诗意,一种虚幻之美由然而生。
新馆茶室设在底层,在采光玻璃遮盖下,阳光普照,这里的紫藤园植了紫藤两株,对应了旧馆里约五百年前明代文人文征明(文衡山1470-1559)手植的老干紫藤。紫藤入春后,一架绿荫,满树繁花,玻璃室内定能分得藤荫半亩凉。
遥思明朝的盛世岁月
如果说新馆欠缺了园林艺术中匾额、楹联题咏所发挥的文学功能,那么,西廊十五展厅的名目,或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吧!
原籍中国广东的贝聿铭,是享誉国际的华裔美籍设计师。 |
吴塔国宝方面:虎丘宝藏和塔放瑞光,展出的尽是佛教文物。吴地遗珍方面:辰光熹微、争相春秋、含翠融青和都会流韵,展示陶瓷、玉器、青铜等出土文物。吴中风雅方面:书斋长物、陶冶之珍、攻玉技巧、雕镂神工、文房雅事、闲情偶寄、迎神纳才、锦绣浮生及草堂墨戏,展出书斋陈设、瓷、玉、竹木牙角器、文具、赏玩杂件、民间摆设、织绣服式等。
吴门书画则展出明代画家:沈周、仇英、文征明和唐寅,吴门四杰名家字画,令人神思畅游于苏州的明朝;那段文人辈出,名家荟萃的光辉岁月中的笔情墨趣。
东廊是三个现代艺术厅,分别展出海外当代名家赵无极、徐冰、蔡国强的现代画作。特展厅正展出写姑苏繁华,展盛世滋生的《姑苏繁华图》。
新馆融汇了古典园林的丰富人文内涵,建成具时代精神的利落几何造型博物馆,既符合现代化功能,又保留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以其因地制宜,大胆而意味深长的选址,体现、继承和创新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就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因循传统,但又不割裂传统,苏州博物馆俨然已掀开了苏州文化艺术史全新的、辉煌的篇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